首页 > 新闻 > 有料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两代“海总”跨越十年的回响:中国制造的韧性密码丨两说

第一财经 2025-03-20 00:08:23 听新闻

作者:第一财经    责编:杨恺宁

本期《两说》通过对比第一财经2015年对话张瑞敏与2025年对话周云杰的两次专访,深度挖掘热点背后的“中国制造张力”故事。重点聚焦海尔从“用户永远对”到“用户零距离”的企业文化传承,从“砸冰箱”到“懒人洗衣机”的创新变革,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战略升级,全景展示中国高端制造企业四十年来如何保持自我以为非”的变革基因,不断超越自我,与时代聚焦。跨十年周期,以财经媒体对中国实体经济的长期追踪为精彩注脚,透过海尔出圈的表象,揭示中国制造企业应对时代挑战的韧性与内生活力,以及新质生产力蓄势待发的中国经济动能。
冰山之下:中国制造的韧性十年丨两说

一场意外出圈,一次跨越十年的思想接力

在前不久落下帷幕的两会期间,一向低调的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云杰意外“破圈”——因与雷军同框时“冷如冰箱”的表情包,他成了全网热议的“海总”。这场流量的狂欢背后,是公众对这位掌舵中国制造巨头近四年却鲜为人知的企业家的好奇:他是谁?他背后的海尔如何跳脱“海尔兄弟”的童年记忆,跳出“张瑞敏”的光环,以新海尔的样态迎接全新的时代挑战?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经济的澎湃浪潮中,实体制造业始终是沉默的“压舱石”。以海尔为代表的企业,用“自以为非”的变革基因,将每一次时代挑战转化为跃迁契机:从质量立命到生态破局,从“用户永远对”到“用户付薪”,其发展轨迹正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第一财经敏锐捕捉到这一时代注脚,第一时间邀约到周云杰进行了首度回应专访。作为长期深耕中国企业发展的财经媒体,十年前,由第一财经携手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共同打造的《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项目,就在张瑞敏因“人单合一”的管理思想备受世界瞩目之际,深入海尔,与这位海尔的精神领袖有过深入的专访交流。本期《两说》以周云杰的“意外走红”为引,用蒙太奇的交叉剪辑串联起两场跨越十年的对话:通过两代掌门的思想碰撞,展现中国企业家如何以创新与韧性锻造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注入持久动能。这不仅是企业传承史,更是中国制造以“韧性”回应时代命题的启示录。

 

冰山之巅:接住流量,更要接住时代

流量是时代的考题,但海尔交出的答卷远不止“接梗”这般简单。面对全网热议,周云杰坦言“互联网的传播方式超出预期”,但他更清醒地知道,流量是时代的馈赠,但唯有扎实的内功与清晰的战略,才能将“泼天的富贵”转化为品牌长期价值。早在去年,他便要求高管站到台前打造个人IP,只因“企业必须与时代同频”。这一敏捷反应的背后,是张瑞敏十年前埋下的伏笔——他提出“做时代的企业”,用“人单合一”模式打碎科层制,让全员直面市场。正如秦朔朋友圈创始人、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所言,海尔的变革看似静水深流,实则刀刃向内。

张瑞敏:好的企业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你要做时代的企业,这是永远的命题!

周云杰:张总可能创造了海尔,把海尔带到了一个世界级的企业、世界级的品牌,这么一个高度,输出一个世界级的管理模式,那我的任务是要再创造一个新海尔,这个新海尔就是一个生态的海尔,我有这个使命。

 

前浪后浪:用户零距离,跨越两代的坚守

从1985年张瑞敏执意砸毁76台问题冰箱,到2024年网友喊话“懒人洗衣机”一周内落地预售,海尔对“用户主权”的信仰始终未变。张瑞敏用铁锤砸碎的是“差不多就行”的惰性,重塑“优秀产品必由优秀之人创造”的质量敬畏;周云杰则用新时代红利砸开生态边界,推行“用户付薪”机制——员工薪酬直接挂钩用户价值创造。“用户永远对”是海尔的起点,“用户定义未来”则是它的下一站。秦朔坦言,这种扎扎实实练内功的气质是两代“海总”一以贯之的传承。

张瑞敏:砸冰箱砸的是观念,观念不破,一流设备也只能造末流产品。

周云杰:不管什么样的企业,你一定要和用户零距离,否则你就会离时代越来越远,你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冰山之下:自以为非,在变革中寻找永恒

海尔的韧性源于“自以为非”的文化——永远否定成功的惯性,在变革中寻找新质生产力。张瑞敏主导的“自杀式重生”,将管控型组织,逐步蜕变为人单合一的创新型样态,并持续不断地进化到热带雨林生态;周云杰接班后,斥资百亿布局大健康、工业机器人、汽车生态,直言“要再造一个新海尔”,并利用与上下游、资源方、生态方以及用户链接形成的价值共创体系,在“防守”之上,主动“出击”,触及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两代“海总”面临的时代课题不同,但“变革”是他们共同的抉择。在秦朔看来,以海尔为代表的这一类中国制造企业的韧性,恰恰就表现为在不同的时代,能够应对时代的挑战,生生不息的这样的一种创造力。

张瑞敏:凡是墙都是门,但这个墙要变成门,你要创新。

周云杰:海尔和上下游所有的资源方、生态方,以及用户形成了一个价值共创体系,恰恰这种组织变革和管理理念非常适应 AI时代的发展需求。

 

浪花终会退潮,但深海自有答案

流量会消散,热搜会更迭,但中国制造的韧性故事永远值得被深挖。本期《两说》以十年为尺,丈量一家企业如何用“冰山之下”的扎实内功穿越周期;以两代企业家为镜,照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动力——不是追逐风口,而是创造风口;不是迎合时代,而是成为时代。看海尔如何以“变革基因”书写中国制造的韧性答卷!

 

嘉宾更多精彩观点

请关注

东方卫视3月19日周三 22:30

第一财经3月22日周六 22:00

《两说》

举报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未来的世界会怎样?从风险预警到全球秩序重构丨两说

当前,世界正处于深刻变革中。在地缘政治、贸易摩擦、科技革命、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下,世界经济正面临实体经济增长放缓、财政脆弱性明显、宏观金融风险加大等一系列挑战。世界经济站在这样的节点,是增长还是停滞?全球化进程面临诸多波折,是合作还是割裂?多重风险预警之下,未来的世界究竟会怎样?在近期举办的2025外滩年会期间,第一财经主持人尹凡深度对话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及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共同探讨世界经济走向和风险预判。

35 昨天 13:40

无界新「天地」丨两说

当大学打破围墙,知识将如何与城市共振?当商学教育走出课堂,管理如何赋能科创未来?2025年金秋,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恢复建院40周年之际,院长陆雄文在焕然一新的无围墙院区,迎来一位老朋友——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这座被誉为“城市霍格沃兹”的开放校区,不仅是陆雄文推动“无界商学”的实践地,也是罗康瑞眼中“三区联动”理念的延续。两位推动者,一场跨越十余年的对话,本期《两说》邀请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和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分享各自的坚守与创新,共同探讨商学教育与城市发展如何彼此成就、无界共生。

53 11-04 18:38

跨越科学与政治,应对人类能源的挑战丨两说

从实验室到白宫,从原子捕捉到能源革命,第12任美国能源部部长、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深度对话中国学者姚洋。他如何通过“意外发现”获得诺贝尔奖?又为何毅然加入奥巴马政府,成为美国首位担任内阁部长的华裔科学家?从能源转型到中美关系,他如何看待人类共同的气候变化挑战?本期对话,让我们共同倾听跨界大师朱棣文畅谈教育、创新、中美能源合作与气候变化的挑战。

96 10-29 13:31

超智能时代“门槛时刻”丨两说

知名投资人、创业家、畅销作家拉斯•特维德系统阐述了其对超智能时代的前瞻性思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超级智能概念,他将“超智能”定义为能够以前所未有速度进行自我迭代进化的智能系统,这种系统不仅超越人类知识储备,更具备自主进化能力。这一切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将带来万千创业、投资新机遇。

137 10-22 16:38

全球变局下的中国青年科技创新丨两说

85 09-30 16:50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