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们的世界:它让个体担忧职业的未来,让产业面临转型的阵痛,也让全球格局步入新一轮科技竞争与协作的十字路口。当乐观成为迎接未来的必要选择,我们能否正视技术回报“缓慢起飞”的发展周期,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迈向AI技术跃迁的新纪元?本期《两说》邀请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未来学家凯文·凯利(Kevin Kelly)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聆听其前瞻思考。作为一位以洞察技术演化规律著称的科技预言家,凯文·凯利在节目中勾勒了一幅关乎趋势、周期与文明的AI未来全景图。

乐观主义与聆听技术:塑造未来的理性工具
面对普遍的社会焦虑,凯文·凯利重新校准了“乐观”的含义。在他看来,乐观并非天真的期待或盲目的信心,而是一种基于历史经验的、蓄意选择的理性工具。他指出,人类所有复杂的文明造物,从城市到技术,最初都源于乐观者脑海中的蓝图。正是因为他们先“相信”其可能,才最终得以实现。

将此应用于AI,他认为讨论的起点应是客观证据。目前,数据显示AI直接导致的大规模失业并未发生;长远来看,技术演进会如同计算机催生出“网页设计师”一样,创造大量前所未有的新职业。因此,他的乐观主义哲学最终导向一个强有力的行动观点:未来并非一个被动等待的终点,而是由那些主动选择相信、并愿意为之想象的乐观主义者们主动塑造的。
凯文·凯利曾在《科技想要什么》(2010)中提出“技术元素”(Technium)的概念,意为人类创造的所有技术系统。他认为技术整体如同生命体般演化,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通用到专业的演化规律,技术物种不会灭绝、会持续增加复杂度和多样性,因此可被视为继六大生命王国之后的“第七王国”。也正因如此,他表示,预测未来(尤其是科技的未来),必要条件是要沉下心“聆听技术”。只有摒弃自我意识去感受技术本身的“倾向性”,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技术,顺应技术抵达可能存在的未来。

投资快与慢:缓慢起飞的AI
对于席卷全球的AI投资热潮,凯文·凯利提供了一种冷静而长远的视角。他承认当前存在泡沫,并明确表示“并非每个投资者都能赚到钱”。然而,他将其与互联网初期的光纤建设狂潮相类比:尽管部分投资者蒙受损失,但社会整体却因此获得了至关重要的数字基础设施。这揭示了一个关键悖论:商业上的个体损失,可能与整体社会的巨大收益并存。

他坦白自己不善于挑选个股,但是个实打实的 “缓慢起飞” 派。他认为,市场对AI颠覆性应用(如AGI、自动驾驶)的预期过于急切。事实上,即使技术从现在开始不再发展,全球经济也需至少十年来消化吸收现有成果。这一判断为浮躁的市场提供了重要的理性参考。同时,针对构建“可信AI”所带来的成本与效率挑战,他将其比作汽车的“安全带”——短期看是负担,长期看却是构建用户信任、规避系统性风险、从而赢得未来市场的必要战略投入。

全球协作的必然:从“公共智能”到“好的祖先”
超越个体与企业的视角,凯文·凯利将讨论提升至文明层级。他观察到,在AI领域,人才与知识的流动早已超越国界,这使得纯粹的国家竞争叙事显得片面。为此,他发出了一个超越地缘政治的倡议:构建全球性的 “公共智能”(Public Intelligence)。
在他的构想中,人类应该共同拥有至少一个像互联网那样不被任何公司或政府独占的AI。它应该基于全世界的知识与语言进行训练,并向全人类开放,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星球级挑战的公共基础设施。

当问及我们目前面对AI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时,凯文·凯利表示,当前最大的风险之一可能是 “过早监管”——在尚未充分理解技术本质之前,便用规则扼杀了创新的可能性。他相信,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是成为2049年的人类会回头感谢的“好祖先”,而方式就是允许实验、鼓励探索,并为全球协作性的“公共智能”奠定基础。

节目中,这位被誉为“未来学家”的思想者,并没有提供一个精确的预言,而是分享了他在巨变中保持理性与建设性的思考框架。他引导我们审视技术的长期趋势,理解投资与回报之间的时间差,并以更宏大的格局思考全球治理。在这幅AI未来的图景里,没有惊心动魄的颠覆,更多的是对确定性规律的把握——技术演化的方向、社会收益的必然以及人类协作的深层需求。这或许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我们能获得的最宝贵的一份“确定性”。
更多精彩内容,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11月26日周三晚22:30东方卫视《两说》节目,第一财经11月26日周六晚22:00播出。
当全球九成贸易依赖海运,这条蓝色动脉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从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到红海危机的供应链冲击,从数万亿美元的绿色转型投资到数字化重构的行业底层逻辑——谁能在这场关乎全球经济命脉的变革中掌握航向?
当前,世界正处于深刻变革中。在地缘政治、贸易摩擦、科技革命、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下,世界经济正面临实体经济增长放缓、财政脆弱性明显、宏观金融风险加大等一系列挑战。世界经济站在这样的节点,是增长还是停滞?全球化进程面临诸多波折,是合作还是割裂?多重风险预警之下,未来的世界究竟会怎样?在近期举办的2025外滩年会期间,第一财经主持人尹凡深度对话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及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共同探讨世界经济走向和风险预判。
当大学打破围墙,知识将如何与城市共振?当商学教育走出课堂,管理如何赋能科创未来?2025年金秋,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恢复建院40周年之际,院长陆雄文在焕然一新的无围墙院区,迎来一位老朋友——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这座被誉为“城市霍格沃兹”的开放校区,不仅是陆雄文推动“无界商学”的实践地,也是罗康瑞眼中“三区联动”理念的延续。两位推动者,一场跨越十余年的对话,本期《两说》邀请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和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分享各自的坚守与创新,共同探讨商学教育与城市发展如何彼此成就、无界共生。
从实验室到白宫,从原子捕捉到能源革命,第12任美国能源部部长、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深度对话中国学者姚洋。他如何通过“意外发现”获得诺贝尔奖?又为何毅然加入奥巴马政府,成为美国首位担任内阁部长的华裔科学家?从能源转型到中美关系,他如何看待人类共同的气候变化挑战?本期对话,让我们共同倾听跨界大师朱棣文畅谈教育、创新、中美能源合作与气候变化的挑战。
知名投资人、创业家、畅销作家拉斯•特维德系统阐述了其对超智能时代的前瞻性思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超级智能概念,他将“超智能”定义为能够以前所未有速度进行自我迭代进化的智能系统,这种系统不仅超越人类知识储备,更具备自主进化能力。这一切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将带来万千创业、投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