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观察家秦朔与企业家、财经作家吴晓波,共同为我们带来了 《两说》之“中国经济20讲”系列节目的新一期,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海外投资历程与前沿捷报。
中国制造业的“出海”征途,从早期的服装鞋帽,到中期的半导体、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到今天,包括生活方式、运营模式、品牌与文化等,呈现出全面“出海”场景。本期《两说》之“中国经济20讲”,旨在通过全面地展现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动态与产业布局,深入分析了“出海”企业是否会造成产业空心化等深层次问题。
“不出海,就出局”?
这是个真正“两说”的问题。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位教授说:企业出海,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另一位国内学者称:不出海,就出局!吴晓波就明确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这话有点极端,有些企业不出海,在国内做生意,同样也很好,不过,在吴晓波与人文观察家秦朔都有个共同的感受,中国企业的确具备了全面“出海”的能力,这是前所未见的。“出海”成为内部生产能力加外部刺激而形成的一个很大的机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能力非常强劲,巨大的产能,需要有一个释放的空间,同时,世界上绝大部分场景,中国制造业总有办法去满足,多年之后回看今天企业的努力,如果我们把握住了这一轮,将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再一次全球化布局的重大机遇。
是会产业空心化还是会反哺?
在本期《两说》节目中,吴晓波提到一位日本研究人员在其书中的提问:企业“出海”,有没有造成产业空心化?秦朔认为,我们要更加开放地看待这个问题。比如成功“出海”美洲和中东非的联想,不含中国市场,其在全球销售额占其总量的79%,但联想的制造却有80%仍留在中国,说明海外越成功,反而对于本国制造是加强的。又比如TCL,它在海外每销售1美金,便要从中国采购0.6美金的原材料......众多案例表明,企业“出海”会让母体经济受惠,企业在外面越发展,对本国经济的反哺能力越强。吴晓波在对绍兴、织里等地的调研中也悟到,“出海”是各地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个好机会,对提升营商环境、对企业转型升级、对打通内外循环之间的节点,都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世界缺不了中国制造
吴晓波统计了从2022年到2024年中国的上市公司“出海”的数量,共366家上市企业在海外建厂,其中有95家在美国建厂。秦朔也查了一个数据,从2018年到2023年的六年间,即使在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中国对美出口依然在增长。这说明中国的竞争力不可能被短期加关税等事件挫伤,也说明世界无法找到更好的替代者,世界需要中国制造。在中国制造业“出海”的征程中,优秀案例层出不穷。比如广西五菱,10年前开始在印尼建厂销售五菱宏光新能源汽车,并一举成为当地新能源汽车冠军,它吃到了出海的红利,也成为世界需要中国制造的一方证明,给了中国制造业企业进行全球化布局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3月26周三晚 22:30东方卫视《两说》节目,第一财经3月29日周六晚 22:00 播出。
近期,美股、美债和美元齐跌,这与过去三十年的情形大不相同,甚至在美国宣布加征关税后,美元也有比较明显的贬值,这很不寻常。知名经济学人唐涯,就此问题在北京采访了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执行院长郭凯。美元贬值的根源是什么?如果它就此失去世界货币霸主地位,哪种货币将接替美元上位?两位经济学人在《两说》节目中对美元、欧元、人民币的前世今生,有着鞭辟入里的精彩分析。
当低空经济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当1000米以下的天空成为新的经济战场,当中国制造挑战开始全球航空标准,一场从平面经济到立体经济的革命正在发生。从加拿大整建制回国的科研团队,到全球第一个低空风矩阵实验室,从根基技术突破到万亿产业布局,在深圳深思实验室,我们对话杨院士,解读中国低空经济的未来路径。
从吉利汽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任向飞,到小马智行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楼天城,再到中坚科技副总经理兼首席战略官鲍嘉龙,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特别节目《智能驱动新经济:从自动驾驶到具身智能的产业新纪元》中,他们展开了一场关于"AI重塑中国制造"的深度对话。
从图灵奖得主杰弗里•辛顿,到北斗三号总设计师林宝军,从多模态AI先锋梅涛,到世界模型探索者申恒涛,再到中国计算机之父姚期智,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特别节目《AI浪潮:重塑商业未来》中,他们展开了一场关于“AI与未来商业”的思想碰撞。
本集《两说》以“新一代青年与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主题,特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高奇琦、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副教授贾开展开跨界对话。他们将讨论青年一代如何认知和使用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又该如何调整帮助青年一代适应和引领这场技术变革?面向未来,人工智能会进一步压制青年一代的机会,还是帮助他们更好地释放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