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正在进行中的资产版图重塑,中国是下一个“确定性”吗?
从美联储加息导致资本避险,到恒生科技年内大涨36%;从特朗普关税政策震荡全球,到比亚迪5分钟快充震撼国际车企;从美国经济不确定性触顶,到中国成为增长的“确定性”之地——一场前所未有的资本大迁徙,正在悄然重塑全球金融版图。

本期《两说》特别策划《破局·全球资本大迁徙中的东方答案》,我们对话三位全球金融行业的顶级掌舵者:
▶ 罗睿博(Paul Lorentz)|宏利投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 肯·格里芬(Kenneth Griffin)|城堡投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 康瑞博(Iqbal Khan)|瑞银亚太区总裁

主持人尹凡,与三位嘉宾深度对谈,直击时代浪潮中的资本动向,为你拆解当下投资者最关心的三个问题:
❶ 全球资本转向:中国是避风港,还是新引擎?
“我们正在经历全球资本迁徙的拐点。”肯·格里芬指出,当前全球资本正在寻找新的确定性,而中国,正以更加开放、技术驱动、消费复苏的姿态,成为全球资产配置的“关键变量”。
宏利掌门人罗睿博则透露,随着5%增长目标的确立和消费端的持续复苏,越来越多的全球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中国。“我们计划未来全球利润的一半来自亚洲,中国是关键支点。”

❷ 价值重估:中国资产正在“补涨”还是“换挡”?
瑞银亚太区总裁康瑞博表示:“恒生科技指数年内上涨超36%,比亚迪资本市场交易获超额认购,市场的态度正在发生质变。”
从AI大模型(如DeepSeek)的全球领先,到人形机器人成本已降至2万美元,中国科技正以低估值、高潜力,重构全球投资者的信心逻辑。
这一轮“价值重估”,不只是补涨,更是创新溢价在全球资产定价体系中的再分配。

❸ 当不确定成为常态,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
在这一轮资本大迁徙中,最难的不是“预测”,而是“布局”。
三位掌舵人达成共识:
→ 全球配置需从“押注”转向“均衡”;
→ 投资逻辑需从“套利”转向“创新”;
→ 策略上要重视多元化资产篮子:亚洲科技股、欧洲制造业、大宗商品等,构成对冲不确定性的底层架构。
肯·格里芬强调:“AI不是泡沫,而是实实在在改变企业管理者思维的生产力革命。”
康瑞博指出:“技术将推动财富管理的普惠化,未来五年内,AI投顾将在中国覆盖上亿家庭。”
他们的共识是:不确定性的尽头,是确定性的中国。

《两说》——东方卫视第一财经联合出品的全球财经对话节目,聚焦时代议题,链接世界智慧。
《破局·全球资本大迁徙中的东方答案》,4月16日晚22点30分,东方卫视首播
▶ 在全球动荡中寻找中国确定性;
▶ 用资本流向重新定义信心与价值;
▶ 从三位巨头的判断中读懂资产重估的底层逻辑。
从实验室到白宫,从原子捕捉到能源革命,第12任美国能源部部长、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深度对话中国学者姚洋。他如何通过“意外发现”获得诺贝尔奖?又为何毅然加入奥巴马政府,成为美国首位担任内阁部长的华裔科学家?从能源转型到中美关系,他如何看待人类共同的气候变化挑战?本期对话,让我们共同倾听跨界大师朱棣文畅谈教育、创新、中美能源合作与气候变化的挑战。
知名投资人、创业家、畅销作家拉斯•特维德系统阐述了其对超智能时代的前瞻性思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超级智能概念,他将“超智能”定义为能够以前所未有速度进行自我迭代进化的智能系统,这种系统不仅超越人类知识储备,更具备自主进化能力。这一切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将带来万千创业、投资新机遇。
在本期东方卫视《两说》节目中,第一财经主持人尹凡对话斯坦福大学虚拟人机交互实验室神经科学家、虚拟现实与数字健康专家沃尔特•格林利夫博士,展开一场关于“虚拟现实+医疗”如何打开万亿银发经济的深度对话。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声音都在讨论,中国经济是否有可能重蹈日本经济泡沫的老路。中国经济现状究竟怎样?货币、财政等政策的施行者,是否吸取了日本经济曾经的教训?在汇率、利率、地产以及财政政策上,中国都做了哪些努力,以便让经济尽早走出低通涨,让资本市场走出10年不涨的魔咒。近日,知名经济学人唐涯,就以上问题在北京专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徐远副教授。两位经济学人在《两说》节目中对日本《广场协议》的前车之鉴,以及中国经济的韧性,做了鞭辟入里的精彩分析,这也是中国经济20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9月17日周三晚22:30东方卫视《两说》节目,第一财经9月20日周六晚22:0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