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有料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全球化裂变中的中国底气,从《两说》看制造业的胜负

第一财经 2025-05-07 21:30:00 听新闻

作者:第一财经    责编:杨恺宁

一场席卷全球的贸易风暴正在上演,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对中国商品加征的最高综合税率达145%,光伏电池更是高达3500%。全球化是否正在走向终结?中国制造如何破局?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许定波教授,通过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揭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智慧。这不仅是一场关于中美博弈的深度剖析,更是一次对全球化未来的思想启迪。
制造的胜负:美国的局,中国的牌丨两说

一场席卷全球的贸易风暴正在上演,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对中国商品加征的最高综合税率达145%,光伏电池更是高达3500%。全球化是否正在走向终结?中国制造如何破局?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许定波教授,通过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揭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智慧。这不仅是一场关于中美博弈的深度剖析,更是一次对全球化未来的思想启迪。

 

全球化

终结还是新生?

“全球化已死?”这是当下最尖锐的疑问之一。节目开场,秦朔直击要害,许定波教授则用硬核数据反击:2024年,全球贸易占GDP的30%岿然不动,中国贸易顺差创下992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全球化并未崩塌,而是如秦朔所说:“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扩张与收缩的周期。”

回望历史,从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到今日的数字贸易,全球化曾在大萧条、二战等危机中“濒死”,却总能重生。今天的全球贸易风暴,不过是又一次“收缩”的阵痛。技术进步与人类对繁荣的渴望,依然是全球化不熄的引擎。

 

中美博弈

谁在“自伤”?

“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1%产能,是美国两倍还不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定波用数据亮明了中国制造的王牌。2024年,中国贸易顺差创纪录达9920亿美元,接近1万亿,稳坐全球供应链核心。从百万分之一的次品率,到宁德时代十亿分之一的品控标准,中国制造早已超越传统“六西格玛”,成为全球质量标杆。

反观美国,高关税政策却自伤其身。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指出,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3.5%飙升至4.5%,增加3700亿美元债务利息;道琼斯指数下跌12%,消费者因智能手机(81%来自中国)、笔记本电脑(66%来自中国)价格上涨叫苦不迭。更讽刺的是,美国农产品被巴西、阿根廷替代,“美国农民在哭,巴西农民在笑”。许定波一针见血:“不是所有的牌都在美国人手上!”

 

制造业回流?

难圆的美国梦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逼迫制造业回流,节目却揭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秦朔分析,消费电子行业需要精密模具、自动化技术和多层供应链协同,这些在中国深耕数十年,形成了大湾区等区域生态。美国不仅缺乏产业集群,连淡旺季的劳动力调配都无解——旺季需大量熟练工人,淡季需灵活转岗,这种节奏在美国难以实现。

许定波进一步指出,美国60%人口阅读能力仅相当于小学水平,高端制造业所需的技术人才匮乏。若强行发展低端制造业,美国人均收入将大幅下滑,违背其经济逻辑。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言:“小心你想要的,可能真的会实现。”美国若执意回流制造业,恐自食苦果。

 

出海2.0

从“中国制造”到“全球隐形”

面对贸易壁垒,中国企业正迈向“出海2.0”。节目分享了海尔与三一重工的成功案例:海尔收购GE家电业务,融入美国市场;三一重工海外收入四年增长244%,被视为本地企业。这种“让世界忘记中国标签”的本地化战略,不仅是成本迁移的升级,更是价值共创的体现。

秦朔提到:“越南若对中国加税,零部件成本飙升,反伤自己。”中国供应链的全球嵌入性,已成无形壁垒。中国企业的出海,不再是简单的成本迁移,而是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中国锚定未来

信心与韧性并举

“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锚。”许定波的判断掷地有声,秦朔补充:“一个主动稳定器。”在不确定性中,中国以韧性与信心突围。

展望未来,许定波教授提出三个关键词:不确定性、韧性、信心。中国手握强牌,但目标不是击垮对手,而是构建公平的多极贸易体系。正如秦朔总结:“环境不确定,道路曲折,但方向明确,前途光明。”这正是中国在全球化裂变中的战略定力。

想深入了解中美博弈的幕后逻辑?想洞悉中国制造的胜负之道?《两说》是你不可错过的思想盛宴。立即关注《两说》,锁定节目,解锁全球化裂变中的中国智慧!

播出时间

东方卫视5月7日 23:11

一财经5月10日 22:00

举报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万亿级产业革命来袭,传统车企如何"变身"具身智能体?丨两说

从吉利汽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任向飞,到小马智行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楼天城,再到中坚科技副总经理兼首席战略官鲍嘉龙,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特别节目《智能驱动新经济:从自动驾驶到具身智能的产业新纪元》中,他们展开了一场关于"AI重塑中国制造"的深度对话。

16 08-12 13:38

当AI“看见”世界,商业的未来正在被彻底重塑丨两说

从图灵奖得主杰弗里•辛顿,到北斗三号总设计师林宝军,从多模态AI先锋梅涛,到世界模型探索者申恒涛,再到中国计算机之父姚期智,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特别节目《AI浪潮:重塑商业未来》中,他们展开了一场关于“AI与未来商业”的思想碰撞。

282 08-06 14:48

新一代青年与新一代人工智能丨两说

本集《两说》以“新一代青年与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主题,特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高奇琦、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副教授贾开展开跨界对话。他们将讨论青年一代如何认知和使用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又该如何调整帮助青年一代适应和引领这场技术变革?面向未来,人工智能会进一步压制青年一代的机会,还是帮助他们更好地释放潜力?

195 07-30 13:00

治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刹车”和“方向盘”丨两说

本期《两说》,第一财经主持人张媛将深度对话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委员会委员曾毅。在节目中,曾毅阐述了他对现阶段人工智能水平的判断,人工智能真正的风险所在。他提出治理和发展并不矛盾的观点,并详细回忆了在联合国磋商人工智能全球共识的细节。此外,曾毅还用中国哲学的智慧畅想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相处的美好愿景。

127 07-22 14:50

中国电动智能汽车的当下与未来丨两说

未来5年的中国电动智能车行业将呈现怎样的竞争格局?在AI定义汽车的时代,车企如何找到差异化竞争路径?全栈自研还是集成化、车企该如何选择?AI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大爆发,“汽车人”时代真的来了吗?汽车和机器人、汽车和飞机,技术差异和边界在哪里?飞行汽车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还要多久?中国电动智能车正处于从“中国新势力”向“全球智能车企”转型的关键期,如何在内卷与出海布局中“杀出重围”、走向世界?本期节目,我们专访了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一起探讨一下:中国电动智能汽车的当下与未来。

161 07-15 22:57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