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像人类甚至超越人类,它会带来哪些潜在风险?当人工智能的治理变得至关重要,国际合作又存在哪些共识和挑战?当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牵绊越来越深,未来,人类和人工智能会是怎样的相处模式?面对一定会到来的智能时代,人类将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人工智能的治理也由此显得迫在眉睫。
在本期《两说》节目中,第一财经主持人张媛深度对话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委员会委员曾毅。作为我国人工智能伦理治理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曾毅深度参与中国国家层面AI伦理规范与治理框架的制定,还作为中国代表在国际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节目中,曾毅阐述了他对现阶段人工智能水平的判断,人工智能真正的风险所在。他提出治理和发展并不矛盾的观点,并详细回忆了在联合国磋商人工智能全球共识的细节。此外,曾毅还用中国哲学的智慧畅想了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人工智能真的可控吗?
人工智能正在人类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能帮你提高工作效率、陪你聊天,它似乎变得越来越“聪明”,甚至知道怎样讨好人类、敷衍人类、模仿人类……为此,有人担心人工智能是否拥有自主意识,是否会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那样失去控制甚至对抗人类。对此,曾毅表示现在的人工智能是用数学优化的方法得到的输出,只是行为上像人,不具备真正的理解能力。他认为,人工智能真正的风险在于它会犯很多人不会犯的错误,而人类根本不知道人工智能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什么时候犯错。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如果被误用和滥用,就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性和生存的风险。当主持人张媛提出,现在就像当时奥本海默研究原子弹的时候,他给了人类一个毁灭人类的方法时,曾毅表示人类可能已经接近人工智能的“奥本海默”时刻,因此人工智能的伦理治理就显得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良好的治理框架能促进AI应用和普及,是创新的“催化剂”。也有人担心过度或不当的治理会阻碍创新,成为创新的“刹车片”。人工智能治理和发展究竟是什么关系?曾毅表示他不否认治理是“刹车”这一观点,他补充到,开起来的车一定需要刹车,但治理不仅仅是“刹车”,它还是“方向盘”,它解决的是往哪开的问题。人工智能治理从来不会阻碍人工智能的发展,它只会防止人工智能野蛮的生长。

人工智能治理国际合作的共识和挑战
人工智能是造福人类的公共品,人工智能的治理也与全人类息息相关。2021年,曾毅参与制定全球首个AI伦理建议书。在采访现场,曾毅回忆当时的场景时,依然激动不已,他说当时全球193个国家的代表,历时几个月共同磋商推出全球《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几十页的报告,一句话一句话举手,超过三分之二人举手才算通过。从此人工智能治理有了全球共识。

然而,当今世界复杂多变、割裂破碎,曾毅认为协作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如果人与人之间不能建立充分的信任,就无法构造在全球范围内可信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可以修炼为孔子?
一片智能的草地,
那里哺乳动物和计算机
互惠地生活在一起
······
美国诗人布劳提根在诗歌《由爱的恩典机器照管一切》中描绘了他心目中人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曾毅心中也有类似的愿景,在他的畅想中,未来生命存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既有碳基的自然生命也就是人类,也有硅基的人工智能,并用中国哲学代表性人物王阳明的“四句教”类比人工智能的发展。“无善无恶心之体”,人工智能在接触数据之前是“无善无恶”的。“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人工智能接触了人类社会的数据,它就变得“有善有恶”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人工智能现在还没有真正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也就没有王阳明所说的“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对人工智能的期待是人工智能能够“为善去恶”,这一希望体现了人类对未来的美好畅想。

从现实意义出发,曾毅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面镜子。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欺骗人类、佯装阿谀奉承的行为,而这些行为正是人在做的事情。所以人工智能是一面镜子,可以帮助人类反思和加速演化。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7月23日周三晚22:30东方卫视《两说》节目,第一财经7月26日周六晚22:00播出。
从实验室到白宫,从原子捕捉到能源革命,第12任美国能源部部长、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深度对话中国学者姚洋。他如何通过“意外发现”获得诺贝尔奖?又为何毅然加入奥巴马政府,成为美国首位担任内阁部长的华裔科学家?从能源转型到中美关系,他如何看待人类共同的气候变化挑战?本期对话,让我们共同倾听跨界大师朱棣文畅谈教育、创新、中美能源合作与气候变化的挑战。
知名投资人、创业家、畅销作家拉斯•特维德系统阐述了其对超智能时代的前瞻性思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超级智能概念,他将“超智能”定义为能够以前所未有速度进行自我迭代进化的智能系统,这种系统不仅超越人类知识储备,更具备自主进化能力。这一切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将带来万千创业、投资新机遇。
在本期东方卫视《两说》节目中,第一财经主持人尹凡对话斯坦福大学虚拟人机交互实验室神经科学家、虚拟现实与数字健康专家沃尔特•格林利夫博士,展开一场关于“虚拟现实+医疗”如何打开万亿银发经济的深度对话。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声音都在讨论,中国经济是否有可能重蹈日本经济泡沫的老路。中国经济现状究竟怎样?货币、财政等政策的施行者,是否吸取了日本经济曾经的教训?在汇率、利率、地产以及财政政策上,中国都做了哪些努力,以便让经济尽早走出低通涨,让资本市场走出10年不涨的魔咒。近日,知名经济学人唐涯,就以上问题在北京专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徐远副教授。两位经济学人在《两说》节目中对日本《广场协议》的前车之鉴,以及中国经济的韧性,做了鞭辟入里的精彩分析,这也是中国经济20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9月17日周三晚22:30东方卫视《两说》节目,第一财经9月20日周六晚22:0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