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重要流域贯通一体环境治理,美丽河湖建设敲定“三阶段”目标

第一财经 2025-05-22 09:35:46 听新闻

作者:章轲    责编:胥会云

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行动方案》的实施将推动多个行业领域的发展。企业可关注各地政策落地情况,准确及时把握市场机遇。

国家将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提升河湖生态系统健康水平。

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七部门印发的《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行动方案》)21日公布,敲定美丽河湖建设三个阶段目标,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0年,美丽河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美丽河湖基本建成。

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水环境理化指标已与中等发达国家相当。但同时,水生态环境保护还有一些短板,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

专家介绍,一些地方仍存在旱季“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现象。面源污染成为制约我国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主要矛盾之一。一些地方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水生态失衡问题。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湖泊虽经多年治理,蓝藻水华问题仍然存在。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和浪费现象突出。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美丽河湖是指符合“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愿景,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流域要素系统保护取得良好成效,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实现“人水和谐”的河湖。

美丽河湖应具备三方面条件:在水资源方面,具有稳定的补给水源(含再生水),水体流动性较好,河湖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稳定实现“有河有水”;在水生态方面,河湖水域及其缓冲带生态环境功能得到维持或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有代表性的土著物种得到重现,稳定实现“有鱼有草”;在水环境方面,流域内各类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河湖水质实现根本好转或水质稳定达到优良,公众的景观、休闲等亲水需求得到较好满足,人民群众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稳定实现“人水和谐”。

据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介绍,近年来,各地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部每年组织开展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截至目前,已评选出三批94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美丽河湖应当是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图为长三角某城市河湖景观。摄影/章轲

以北京清河为例,由于人口快速增长,配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生活污水大量直排,清河一度成为黑臭河道。清河先后经历了长达30余年的整治,“源头治污”收到成效。2017年以来,清河国控断面水质已连续八年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正建设成为集生态、经济、文化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友好城市滨水空间。

太浦河是太湖流域最大的人工河道之一,用于防洪、排涝和航运。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给太浦河带来一定风险隐患。受上下游地区行政管辖权不一致,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力度亟待进一步提升。沪苏浙两省一市跨域共保联治,关停取缔小作坊、非法船舶码头、化工仓储企业,整治企业1.5万余家。整治后,太浦河生态环境各项指标持续改善。饮用水水源地供水能力达到431万立方米/天,服务受益人口约820万。

《行动方案》提出,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在重点领域治理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开展河湖沿岸排污口排查溯源,按照“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要求,实施分类整治。聚焦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运行、化工园区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等方面问题,开展排查整治。加快补齐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建设城市污水管网全覆盖样板区。实施一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强化港口码头、船舶及河湖沿岸污水和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

同时,制定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办法,积极推进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全覆盖。严格落实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相关审批文件规定的生态流量管控要求。完善河湖生态流量监测站网,利用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地面监测数据,开展河湖生态流量监测评价。组织开展河湖水生态调查。实施湖库富营养化综合治理。强化生境修复和监管。探索创新美丽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行动方案》提出,中央财政积极支持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引导和鼓励地方财政及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不断强化资金保障。倡导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业内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行动方案》的实施将推动多个行业领域的发展,主要受益行业包括:环保技术与水处理、生态修复与园林绿化、新能源与绿色船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生态农业、水利工程与防洪排涝、生态旅游与滨水休闲、环境监测与智慧环保、生态补偿与绿色金融等。促进环保、水利、新能源、农业、旅游等多个行业的协同发展,推动绿色经济转型。企业可关注各地政策落地情况,准确及时把握市场机遇。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