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项目投资成本高、生产运维成本高,经济性差的实际情况,生态环境部正谋划通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支持该行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林生物质能源化开发利用,控制和减少电力热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
第一财经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征求意见稿)》正在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介绍,该方法学适用于纯农林生物质直接燃烧并网发电、热电联产项目,减排量应满足的具体技术条件、数据质量保障等方面的要求。
我国是农业大国,是全球生物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经有关方面估算,当前全国已建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项目可产生的年减排量约为2400万吨二氧化碳,到2030年减排量可增加至约5000万吨二氧化碳。
专家表示,通过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项目将农林业剩余物转化为电能、热能,既解决了农林业剩余物的处理难题、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作为灵活调节电源为电网提供调峰服务,助力提升电网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项目为农林废弃物利用找到了一条有效路径,但项目投资成本高、生产运维成本高,经济性差。”编制说明称。
编制说明介绍,经调研最高年利用小时数超过5500小时(含)且管理经营较好的头部企业的45个项目,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项目全投资内部收益率皆低于电力行业的基准收益率8%,不具备经济性。因此,该方法学采用免予额外性论证的方式,以期通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支持行业可持续发展。
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项目为农林废弃物利用找到了一条有效路径。摄影/章轲
专家介绍,目前,农林生物质能源化利用主要有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生物质在燃烧炉内直接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经热交换器将热量传导给水,产生的蒸汽驱动涡轮机发电、供热;另一种是生物质在缺氧或无氧条件下加热至一定温度(通常在500~1000℃之间),经热解反应生成可燃气体(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焦炭和焦油,可燃气体用于发电、供热。
编制组称,经调研,我国农林生物质发电行业超过98%的项目均采用直接燃烧发电技术,且采用热解气化技术的项目,其产生的可燃气体多用于供热。因此,本方法学适用于纯农林生物质直接燃烧并网发电、热电联产项目,不适用于热解气化项目。
此外,考虑到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项目与掺烧畜禽粪污、畜禽粪污沼气工程等项目在基准线情景、项目边界、监测方案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简化计算方法,本方法学聚焦适用于农业剩余物和林业剩余物的发电、热电联产项目,不适用于直接掺烧畜禽粪污或采用畜禽粪污制沼气后发电、热电联产的项目,不适用于非全电量并网(如部分电量参与非电网交易或离网运行)、仅供热不发电项目。
编制组表示,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生物质发电项目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要求,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严禁掺烧化石能源。本方法学不适用于掺烧煤、矸石或其他矿物燃料的项目,且项目应使用设计燃料为农林生物质的锅炉。
对于运输车辆每年往返生物质原料来源地和项目现场的运输距离,本方法学提供缺省值为200公里。编制组介绍,一方面是符合管理政策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要求;另一方面是符合项目建设实际情况。
在项目选址建设初期,项目业主会分别对收集半径为30、50、80、100公里范围内可供电厂使用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量进行调研。通常在粮食主产区内,距离项目1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秸秆量。根据行业头部企业对过去5年内不同区域项目农林生物质运输距离的统计,平均单程运输距离不超过100公里,即往返不超过200公里。
有五种情形之一的,属于重大损失,将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编者按】随着ESG多项国际准则生效实施,ESG的发展进入新纪元。2024年,ESG理念迎来20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与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第一财经联合推出“ESG+20可持续发展领导力系列访谈”节目,通过对话20位中国企业家的形式,结合实地走访受访企业的实践成果,探讨中国企业领导者在可持续发展、ESG及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洞见、成果和领导力。
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569条,设计熟料产能维持在18.4亿吨,约占全球产能54%。
武汉正科学谋划“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构建以碳金融为核心的气候投融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