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首席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消费券如何更好“劝”消费?丨首席评论

第一财经2022-06-28 17:27:49

作者:首席评论    责编:杨恺宁

举报

消费券如何更好“劝”消费?

今年以来,多地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回暖,消费券应该如何设计?如何发放有望取得预期效果?补贴企业还是补贴消费者,哪一侧会更有效?各地实践将为更多城市的政策设计提供哪些参考?近日,第一财经《首席评论》节目邀请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融学副教授徐远,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消费券有哪些主要类型?

第一财经:今年以来,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发放消费券,地方消费券发放规模大多从千万元到数亿元不等,餐饮、零售、汽车、家电、文化旅游等成为常见支持领域。消费券有哪些主要类型?

赵萍:一是针对低收入群体发放的食品券性质的消费券,可以直接当现金使用,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另一种是占消费券绝大多数,具有杠杆效应的消费券,属于折扣券、抵用券性质。只有发生消费行为,并且消费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通过满减的方式使用。实际上是以小的补贴来撬动更大的消费市场。

美欧发现金,我国发消费券,缘何不同?

第一财经:消费券并不是一个新鲜概念,目前,美欧国家普遍推行发现金的政策,而我国各地主要是发放消费券,差异背后有哪些原因?

沈建光:这次欧美采取的叫无节制的宽松。量化宽松之外,用一个叫新货币理论的实践,就是大量的财政赤字。政府发钱是花的财政的钱,但财政又没有这么多收入,完全靠中央银行,就把债让中央银行去买,这其实就叫货币化财政赤字了。2008年美联储资产负债总额8000亿美元,现在已经要达到7万多亿美元,这么多钱全部是“印”出来的,一遍一遍的量化宽松。这样就可以比较多地把钱撒出去。当然有严重后果,就像天上“掉馅饼”一样,一些人不工作,政府给发支票,这是在特定时候一种应急的手段。但后遗症很严重,美国、英国通胀9%。第二个后遗症是发现现在美国大量就业岗位存在,但没人去工作,因为一旦尝到了天上“掉馅饼”的滋味,觉得不工作也能得到收入,对工作的积极性就会大幅下降。所以美国现在面临供给端迟迟没有复苏,但消费侧、需求侧大幅反弹的情况。所以欧美的政策对消费侧、需求侧复苏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但供给侧没有改善。中国正好相反,更侧重于供给侧,比如减税降费、复工复产、帮助企业。现在其实可以把需求侧也刺激起来,使得供给、需求双发力。

发现金还是消费券,利弊如何评估?

第一财经:前不久有学者建议启动国内消费应该给低收入群体直接发现金。发现金和发消费券,利弊如何评估?

赵萍:发消费券与发现金实际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从资金来源上说,消费券和发放现金都属于财政补贴。二是从用处上看,面向低收入群体发放的代金券,实际上与向他们发放现金在用途上都可以直接用于支付商品和服务,与发现金作用基本一样。但与发放现金相比,发放消费券有三个更主要优势:一是消费券可以直接用于消费,只有参与到消费活动中才能获得消费券补贴。如果发现金可能会转变为储蓄,并不一定都用于消费。二是消费券可以较少的财政补贴撬动数倍于这个补贴规模的消费增长。三是对消费券来说,可能政策支持方向会更明确,哪里需要补哪里,特别是面向受到影响比较大的行业和企业发放消费券,具有定向扶持的作用。

徐远:我总体上非常支持发现金,第一是普遍发,第二是给中低收入发。支持给所有人发,但是这个前提下,我倾向于从实用角度,还是给中低收入特别是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人群发。比如失业了或者本来领低保的人,他们更需要钱。所以从保民生、保消费角度,给他们发,实际社会效果会好一些,有很多数据库可以参考做这个事。着眼点不应该是拉动短期的宏观消费数据,这应该是第二位的。主要还是说疫情之下,一些人的生活、生计确实遇到了一点困难,先给一点社会性的补助,把困难渡过去。

沈建光:比如在香港,去年发的消费券效果特别好,每人5000块,通过交通卡,发在八达通里,发在比如医保卡里,就是说直接每个人都用的。现在基本都是以电子形式,因为发纸质太复杂,还有一种现金形式,包括电子或者数字人民币这些,也是打到账号。美国做法也是政府发支票给老百姓,或者直接打到账号里。消费券不是现金,没法用消费券来储蓄,而且有使用期限。发现金可以选择不消费存起来。在美国最明显的,发了现金之后他去买股票了。美国财政部给美国人发现金发支票之后,发现美国的股票开户数大幅增加。我国香港在前年,每个成年人发1万块港币现金,发了之后做调研,发现大部分中等收入以上的人,这一万块钱拿到手里,力度也不算小,大部分的钱就作为储蓄了。因为本来他也不缺这点钱,觉得多了一万块钱就放到银行里,也没起到刺激经济、刺激消费的作用。去年香港政府减半,每人发5000块钱消费券,感觉效果大大好于发一万块钱现金时候的效果,对零售业、餐饮业的作用立竿见影,而且非常显著。先发1000、2000,必须要把1000或者2000用完才能申请下一笔2000,也是必须几个月之内用完。就发现基本上消费券全部用在消费上。而且还规定,这个钱不能用来交税,也不能用来付公共的账单,比如不能付电费、水费。主要用在超市、饭店、各类货物的商品,都可以用。而且有些地方可以用在旅游、交通上,发现基本上都转化成消费了。

消费券能带动多少消费?

第一财经相比现金,每1元消费券的投放,有望拉动几倍的消费总额。消费券的杠杆率该如何设定?

赵萍:在2003年和2008年,消费券对消费的撬动效应大概是3到10倍,越是到近期发放的消费券,撬动效果越明显,撬动作用能达到10倍以上。另外,消费券发放时机也刚好是在复商、复市、复工、复产的关键节点上,刚好积累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潜力需要释放的关键环节。因此,在选择发放时点上,刚好与供给端的供给能力的释放很好契合就使得消费券的带动效果更加明显。

徐远:消费券能拉动多少消费,做宏观研究的可能会感兴趣这个问题。其实问题的本质是发这个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人们的消费倾向。如果消费倾向是稳定的,那这个乘数或者拉动倍数就不会太大。考虑到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包括本来的储蓄率情况,我倾向于认为拉动倍数可能在1倍到1.5倍之间,超过1.5倍的概率其实是蛮小的。看起来这不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似乎不能拉动消费,但我不这么看,你把钱给人家了,他的收入增长了一点,未来规避风险的能力也会增加,不要追求一个太高的倍数。

沈建光:我们发现,不同商品消费券,杠杆可以设计不同的数值。这样最少的资金可以最大程度撬动消费。比如家电、手机,可能杠杆率可以设计得很高,8倍。比如去餐厅吃饭,90块钱的消费可以用30块钱的消费券,3倍的杠杆。杠杆率太高,可能餐饮放弃消费的比例就高一点。为什么进行数字化计算呢?可以设计,根据经验设计最优的。

消费券支持行业,应更普惠还是更精准?

第一财经消费券在设计时可以设定适用的行业领域,如何划定使用范围,应该更宽泛更普惠,还是更定向更精准?

赵萍:消费券应该更多体现精准帮扶效果,比如受到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应该成为消费券发放的重点领域。疫情实际上对服务业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具有社会性、聚集性特点的服务业。因此,在复商复市和复工复产之后,对这些行业发放消费券可以尽快吸引消费者消费,有利于总消费规模的快速增长。

沈建光:消费券放在汽车、家电、手机上的作用,对整个零售消费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在中国的零售当中,这几个品类的比重最高。

徐远:这种限定要尽量少,因为限定消费券,一定程度上会有一种风险会变成去补贴支持那些行业、那些企业,这和保民生,保障消费的初衷有点违背。多多少少有一点寻租的问题,企业会挖空心思把它放进名单。我倾向不要加太多约束,但可以加一点约束,比如中高端奢侈品可以排除。

发数字消费券,如何惠及老年群体?

第一财经目前大量消费券采用数字形式,发放更便捷,容易监测消费带动效果,但对于不善使用智能操作系统的老年人,如何同等受益?

赵萍:由于线上线下融合程度较深,所以发放消费券,无论通过哪个渠道,线上和线下都很容易打通,公平是相对容易做到的。对于可能少数不上网的人群,比如老年人,建议在领取和使用消费券时,也能参照健康码查看的方式,老年人可以通过其他人手机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码领到消费券,这就兼顾了公平。

如何因地制宜发放消费券?

第一财经目前各地推出的消费券在发放目标、发放对象和兑现方式等方面,差别较大。消费券的设计可以说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政策问题。如何结合本地实际来考虑?

赵萍:发放消费券要量力而行,因为资金是来自财政收入,要考虑财政实力能否支撑。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更多要考虑哪些行业受影响比较大,使消费券能达到精准纾困的效果。此外,考虑当地消费结构的特点,向新的潜在消费增长点倾斜,有利于创造更多新的消费亮点,消费回升的速度也会更快。最后,消费券要与当地现有的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比如与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特色产业等相关政策有效结合,才能综合施策,达到更好的政策目标。

消费券发放使用,如何做好监督监测?

第一财经消费券涵盖了如何设计、和谁合作、如何发放、向谁发放、如何监测、如何防范风险、如何评估效果等考量,如何做好监督监测?

赵萍:要保持发放过程的透明度,比如通过在线发放,领取流程都是可追溯可记录的。保持透明度有利于对资金使用的监管,避免资金使用出现偏差。另外对消费券带来的消费增长效应及时做出政策评估。

促消费,补贴企业还是补贴消费者?

第一财经促进消费,补贴企业还是补贴消费者,哪一侧更有效?

徐远:长期来说消费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收入涨上去了,自然消费涨。这里有一个比例叫消费的倾向,就是你挣了100块钱拿多少钱来消费,而这个倾向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决策。总体上来说,这个倾向是比较稳定的,而且每个人情况不同,总体上很理性。所以谈促消费,还是想去促进收入,比如帮助企业,出一些宏观政策把经济大盘稳住,让企业经营更好,这样收入都会涨,这是稳消费最根本长期的策略。短期上来看,当然可以从需求端入手发消费券或者发钱。

沈建光:消费券不是解决消费根本问题的,也不是要解决长期问题,但短期内马上就可以起作用。比如很多小店、工厂、中小微企业面临需求不足,即使政府出台了减税降费的政策也享受不到,因为它没有收入,没有利润,减税降费的作用在它这是没有的。但是给老百姓发了消费券,老百姓买它的商品,到它店里吃饭,直接给它创造了收入。发消费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强调立竿见影,因为长期支持消费最重要的是增加收入,要增加就业。

徐远:我国人均GDP仍需要提高,还有很多关键技术没有掌握,所以把宏观经济体制理顺,把市场建设理顺,经济增长还有很大潜力,需要做的是把这个潜力实现。

编导:芮晓煜

制片人:尹淑荣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