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首席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能源革命和产业转型新机遇丨首席评论

第一财经2022-10-20 18:48:04

作者:首席评论    责编:施宇楠

举报

第一财经《首席评论》和可持续频道从10月19日起联合推出“低碳的交响”系列特别节目,该系列将会从国家战略、社会政策、金融市场、产业发展、生活和消费方式等多个维度围绕绿色、低碳发展进行全面解读。

《能源革命与产业转型新机遇》是系列第一集。今年以来,全球极端天气时有发生,能源大宗商品价格居于高位,能源供应紧张等风险交织,加剧了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能源安全,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更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与此同时,能源与气候变化议题紧密相连,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未来我国的能源革命将会呈现出哪些新趋势?会带来怎样的产业变革?立足国情,如何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促进经济发展?

本期嘉宾:

周大地: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

林伯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第一财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从“供给侧”到“需求侧”,从供能企业到用能企业,我国能源系统的革命性转型将呈现出哪些趋势性变化?

周大地:能源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我国面临两个阶段性目标:2030年前要实现碳排放的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想“十四五”“十五五”主要围绕能源碳达峰来做工作。一是现有的能源供应能力的存量要尽量好地发挥效应,更好地为能源供应服务。二是在增量方面,要尽量用新能源,用可再生能源。碳达峰还有一个重要内容,要使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目前看来,比如电动车的发展就可以起到多重效果。比如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建设要扩大规模,新建建筑尽量地尽快地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标准。这样在一边建设过程中,扩大了需求,有经济增长,同时也能把低碳转型从现在做起。实现碳达峰,达峰不等于没有增长,达峰是增长内容和增长质量要有变化。同时,能源供应、能源增量要有变化,这样双重的努力,有经济增长,有社会发展,又能够使碳排放增量尽量降为零。

林伯强:风电、光伏目前比例还是太小,在全球也好,在国内也好,尽管增速非常快,但基数低,所以个头很小。这存在的问题就是当需求增长稍稍快一点的时候,它无法满足需求增量,这是低碳发展目前面临的一个最大矛盾。就是说,在讲低碳发展的时候,事实上化石能源的消费是在增加的。这其实是全球的问题。比较好的办法是以最快的速度把风电、光伏的比例做大,使得清洁能源能够在未来的经济增长当中至少能够满足需求的增量。

实现碳达峰目标,我国已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工业、科技、城乡建设等多个领域具体实施方案。多地出台了地方《碳达峰实施方案》,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一企一策”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目前,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

第一财经:能源结构的转型也必然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怎么看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周大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既有低碳转型,也有经济发展即使没有低碳压力,这个产业结构也要不断升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大多数高耗能原材料的产业扩张还是比较大的,比如钢铁、铝、水泥这些产业,面临着即使没有低碳压力,也到了一个饱和期。这些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须要进行的。当然,低碳转型可能会加快这些产业的调整速度。我们可能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防止盲目扩张,同时,不鼓励中国成为这些高耗能产业产品的出口国。这可能要采取一些政策性调整,要防止它无序或者不合理的扩张,也要在双循环中把内循环,把国内需求作为主要增长点。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源供应的增量。过去还是一有问题,就先去想煤炭怎么办,石油是不是再多来点,天然气也是。在结构调整方面,就可能要更多想怎么能够使非化石能源的发展更快加速,比如风机和光伏发电。从用能方面,也要考虑逐渐增加电气化的水平,尽量利用各种热泵,不再直接烧油、烧气或者烧煤来解决供热或者其他热力要求。所以总的来看,有些行业基本上已经饱和,有些行业,特别是新能源,从供到用都会有很大扩展空间。甚至还要在系统的发展方面,比如电动车光卖车还不行,得把充电桩发展起来。所以电力行业、城市建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得把充电系统的建设做起来,甚至是V2G(电动汽车给电网送电的技术)。以后不是单方面光是汽车来用电,而是要把汽车的蓄电能力作为电网稳定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建设双向的、可以数字调动的充电系统。产业结构调整肯定是越调整质量越高,终端服务越好,既有外部性的改善,比如环境优化,同时也不能牺牲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最后社会的能源用能成本要明显下降,不会说低碳能源越搞越贵,越用越不方便,越来越不稳定。如果这样,那就说明在技术方面,在系统优化方面还没有做到家。

第一财经:低碳转型过程会带来哪些产业机会

林伯强:现在清洁能源,增长空间最大的应该是风电、光伏,我们算过,大概占到65%左右,其他的一些专家算的可能比我这个数更高一些。目前风电、光伏占一次能源的比例只有5%左右,今后的新能源系统可能要做到65%,这当中的市场潜力是不可估量的。但是,风电、光伏还不成为新能源系统,因为它是不稳定的,而且可能很远,靠内陆跟沿海肯定是不够的,很大程度上可能还要来自于戈壁滩,大西北等地,对它的稳定问题又增加了很多要求。所以与新能源系统相关的至少有几个产业一定要出来。第一是电动汽车。它除了可以利用清洁能源,风电、光伏生产出来电就能充电,其实还可以替代石油。中国交通领域的石油,通过电动汽车可以替代掉相当一部分,既安全,又低碳。与电动汽车相关,跟风电、光伏相关的是储能得出来,因为它必须保证整个系统的运行。其他与稳定相关的,有一个智能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智能电网要出来。因为风电、光伏如果在大西北,涉及怎么送到中东部的负荷中心来。现在大家马上想到特高压,不对。特高压需要一定的稳定的量。所以这个时候氢能就要出来了。氢能我的理解就是把风电、光伏从不稳定的、非常便宜的,变成可储藏、可运输、终端可运用。在这些之后,可能还有一条路得考虑,就是碳捕获。碳捕获应该把它当成是整个新能源系统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为什么?因为中国的火电系统非常庞大,而且很年轻,效率非常高,所以今后火电系统在整个碳中和过程中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煤电既要保驾护航,同时又要退出,当然通常讲的是灵活性改造,使它能够配合新能源的稳定逐步退出。但最终可能还得保留一部分煤电,这部分煤电现成的,不需要建设成本,这部分煤电的大小其实取决于碳捕获规模的大小以及成本高低。所以整个新能源系统,产业机会巨大。因为风电、光伏从5%做到65%,后面这些与风电、光伏相配套的必须有足够的规模,来保障风电、光伏是可使用的,是可以充分保供的,可以终端利用的。当然这些讲的仅仅是供给侧的产业机会,还不够,需求侧还有巨大的产业机会。碳交易是一个相对市场化的过程。中国低碳转型还需要消费侧发力。如何来鼓励消费,同时又低碳?比如,现在有能效标签,能不能搞个碳标签,让消费者倒逼厂家进行低碳生产。另外,循环经济,怎么从消费端来考虑倒逼厂家进行循环经济,进行循环发展,其实都是产业机会。

第一财经:关于低碳的话题,我们收到来自很多热心观众的互动提问。有一位观众说,当前世界经济总体来说不够景气,在这一背景下,低碳市场如何推广,碳中和的目标又要如何得以实现?

周大地:一方面世界经济不太景气。但另一方面,世界能源价格目前还挺高,特别是传统能源,这还是属于化石能源价格比较偏高的状态。同时在欧洲等地,由于地缘政治冲突,天然气价格涨到原来的几倍、十几倍。这些对传统能源不是一个刺激让它多搞。传统能源从资源角度来看,分布不均匀,容易受到外部事件的冲击。这么高的化石能源价格比较来看,新能源就显得更有优势了。从战略角度看,我们应该更快把新能源搞起来。第二,比如煤炭的生产量可能以后要降下来,但是要保证新的能源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整个电力消费比过去的预计还要高。现在已经每年8万多亿千瓦时,各种预测至少以后要到15万亿千瓦时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有些事不干了,但是有些事要大干、多干,这也是一个机遇。不能再回头把传统的一些东西,本来市场已经有很大不确定性,再去想法维持、扩张。至少扩张是很难的,风险很大。但是,这个市场明显以后非常大,那就多干,投入就可以更高。所以目前并不是说新能源没有市场,没有可干的,而是正好有机会可以多干。当然,要在经济有一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更要多干无悔的事。看不准的可以慢点干,看得准的事可以大干。比如现在有两条路,一条是化石能源,再加上以后CCS(碳捕捉、碳封存),但是碳捕捉、碳封存之间产生一大堆不确定性。比如捕捉技术能不能便宜下来,能不能很有效、真的都捕捉下来。还有封存,现在虽然有一些小规模示范,大规模应用有没有风险,都很多。不如直接把储电、储能问题,数字化管理搞上去。两者比较起来,也许这个长期来看更经济、成本更低,又是新的市场。两个风险都有,但是这个通过技术进步就可以解决。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新能源发展方面,也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不是增加成本,而是减少成本、提高效益的一个路子,也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方向。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