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首席评论》和可持续频道联合推出《低碳的交响》系列特别节目,第三期话题聚焦金融如何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都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主要目的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当前,绿色金融有哪些创新亮点和提升空间?接下来应该如何用好金融的工具和手段加快经济向绿色化转型,培育新的增长点?第一财经邀请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我国由此成为全球首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在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2022年6月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9.55万亿元,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规模1.2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我国还是全球唯一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国家。气候投融资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23个地方入选气候投融资试点。此外,我国是二十国集团中最早提出绿色金融议题的国家,也是积极的倡导者和坚定的支持者。
绿色金融,增长空间在哪里?
第一财经: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阶段和水平如何评估,以及未来增长空间在哪里?
王遥:应该说从2016年七部委推出《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是很迅猛的。但是这个阶段在2020年之前,整体而言还是金融体系开始发力,实体经济的转型方面还是有点抓手不够。但是到2020年“双碳”目标之后,整个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更加完善,推动也更加迅猛,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环境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产品与市场体系、国际合作“五大支柱”方面初步确立,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价格发现和风险防范“三大功能”也日益完善。接下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一方面需要构建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像绿色信贷的占比大概在10%左右,绿色债券的占比也就将近在1%左右,所以还是有很大空间的。另一方面,还要逐步完善转型金融的体系,为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支持。此外还要加强绿色跟普惠的融合,让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结合,绿色金融还要跟保护生物多样性更加紧密结合。
刘锋: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的投资体量是非常大的。从几个测算口径看,最低的也得要138万亿。因为领域不断扩展,还有很多新技术需要大量投入,在未来二三十年,这方面的投资力度可能会达到300万亿,甚至500万亿。如果完全靠财政是不够的,所以一定要考虑多层次、立体式的投融资解决方案。有很多瓶颈在于绿色资产的证券化程度不高,这跟融资方式也有直接关系。比如现在很多通过绿色信贷下去的钱是要还的,而且一半以上是5年期以下的,所以跟这种绿色项目的期限不是完全匹配。但是这些问题大家慢慢取得一些共识,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碳市场,这两年做了很多基础设施方面的工作,跟资本市场的发展节奏也是同步的,甚至更快。
绿色投资,如何平衡社会价值和投资收益?
第一财经:怎么看绿色发展和经济收益之间的平衡,比如金融追求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这与绿色发展短期内可能无法确保收益之间会否存在矛盾,如何解决?
王遥:绿色发展与经济收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应该说目标统一、内容一致、相辅相成。但是在我国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气候环境的成本并没有内生化,所以相应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是比较凸显的。但是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情况已经发生改变了。其实现在之所以叫绿色金融,也就是因为整个金融体系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还没有完全把环境成本考虑进去。如果未来都作为定价考虑的绝对因素的时候,自然都不需要再说绿色金融了,因为金融体系本身就绿色化了。所以现在推动的绿色金融事实上应该说是在破解这个矛盾。我认为它们的平衡,比如说要逐渐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所以在绿色产业领域有很大的投资机会。这其中就会有绿色效益跟经济效益是可以一致的。对于金融支持来讲,要有规范的政策、增强配套,以及共担风险等机制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刘锋:传统的定价机理就是这个资产我花多少钱买了,最后能获得多少回报,这是资本的自然属性。只考虑挣多少钱的时候,绿色进来之后会产生什么呢?它产生了很多的附加值,有很高的社会效益,比如说城市减排了之后,空气变好,但是PM2.5降低是全市人的收益,但是人们并没有付费,而改造的人投入了很多,收益并没有到直接投资的人身上,所以这个效益怎么算?比如说能不能用碳税的办法把这个钱补贴到企业,企业的收入相对来讲就增加了,所以定价机理也应该发生一些变化。现在在投资领域,对绿色发展用了叫ESG的一套体系,ESG里不光有环境因素,还有社会责任,还有公司治理,这些综合指标的考量都可以做成内生的定价因子。企业的风险减少,现金流稳定,可以以相对低的成本来融资,这样企业的价值就会增大,这是投资人愿意看到的。所以说绿色发展这套体系,其实对金融行业资产的定价模式也在发生一些修正。通过资本市场的方式,让市场能够认可这个事情,那么投资回报的问题就解决了。
绿色金融发展关键点如何破题?
第一财经:推动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怎么看一些关键要素的提升,比如标准的统一、数据质量的提升、人才的培养等等,有哪些建议?
王遥:关于标准的统一,事实上人民银行2018年就已经建立了一个绿色金融标准化工程小组,有一个非常系统的绿色金融标准化的框架,每年还会新增一些标准,比如说像我们也参与并且牵头过一些相应的标准。当然这个标准,一是完善标准体系,二是要推动一些不统一的标准进行统一。比如现在有中央和地方的标准统一问题,有部门之间标准统一问题,还有国内跟国际标准统一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去推动。第二个,关于数据质量的提升,一个就是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水平,ESG也是做投资决策非常重要的一系列指标。ESG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但其实现在相关的ESG的方法学也好,数据也好,仍然是不够完善的。所以数据质量的提升以及数据相关方法学的完善,包括相关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要尽早出台相应的约束文件,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才培养,不管是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还是金融机构以及企业,都需要对绿色金融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当然专业人才不仅仅局限在职业人才,在高等教育方面建议新增相应的课程,同时推动在相应的高校中设立相关的专业。
刘锋:亚洲金融协会有一个绿色金融委员会,银河证券是主任委员单位,我们已经连续三年出了《亚金协绿色金融实践报告》。这个报告主要是观察亚洲地区的绿色金融实践案例。从这些案例上我们发现什么呢?当然体量最大,不光是在中国,在亚洲其他国家也是一样,也都是绿色信贷,包括日本,韩国,也都是信贷为主,绿色债券补充。但其他的也在不断涌现,比如绿色资产证券化领域,还有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基金、产业基金各种各样,这些最近几年发展非常快,创新活动特别多。比如说保险公司针对气候变化、灾害等等推出的金融产品,这些过去都是没有的,现在创造出来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对这些方面要多给予支持、培育,让它有一个好的土壤,发展出来之后先试,做好了之后可以推广。
如何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方力量?
第一财经: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政策引导,也需要市场的积极参与。从当前阶段来看,市场和政府的力量怎么能够共同协作来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
王遥: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其实具有非常典型的自上而下的特点,所以在这个过程之中,政府和监管部门的作用尤其重要,特别我们现在处在碳达峰的关键时期,而绿色发展的基础其实还是刚刚形成。比如从政府和监管部门来讲,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是出台相应的激励和约束的机制,约束的政策,来引导整体朝着绿色低碳方向去,同时在风险防范方面也要加大力度,因为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很有可能会有投机、漂绿、洗绿等漏洞出现。从市场来讲,机构能够积极响应,有更多的多元化的金融产品的创新。只有政府和市场两边共同作用,才能够真正以点带面地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全球视角下,绿色金融发展迎来哪些机遇?
第一财经:从全球视角,如何看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机遇?竞争优势如何加强,劣势如何补足?
王遥:应该说中国绿色金融在全球的发展,表现还是很亮眼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中国也是全球最早构建绿色金融顶层设计的国家。在推动全球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方面,中国也是非常积极的国家之一。我们从去年开始对全球GDP排名前55的国家做了一个绿色金融的全球排名,中国排在第四,前三位都是发达国家。我们目前的优势在于什么?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有这么一个比较系统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的政策框架。我们的劣势在于什么?其实相比其他国家是自下而上的这样一个绿色金融发展路径,我们在绿色金融产品的种类和应用范围等方面还是比较有限的。受金融体系本身的结构影响,商业银行在其中的占比最大,信贷占比最大。所以我们目前来说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其他相应的绿色保险、信托、融资租赁,类似这样的金融产品还需要推动。当然,从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来说,中国的潜力和空间是非常大的,能源、建筑、交通、循环经济,以及科技的创新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都是绿色金融发展的机遇。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推动国际合作方面进一步去发出中国的声音。事实上现在中国在推动全球的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是领导者地位。比如说我们牵头在G20的框架之下,有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中国人民银行一直以来都是联合主席。中国人民银行也牵头发起了央行和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这样的一个大的平台。前面也谈到了标准,人民银行与欧盟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之中要发出中国的声音等等。因此未来还是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领导者优势。
第一财经:目前,中国的绿色金融产品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是怎样的?
王遥:在国际市场上我们主要是绿色债券,还都是很受追捧的,有一些相关案例的超额认购倍数很高,这是走出去。另外引进来,其实中国市场是一个非常受国际投资者关注的市场。一些国际多边和双边的金融机构都在通过不同的形式在中国进行投资,而且他们目前在中国的投资只会限于跟绿色相关、跟绿色低碳相关的项目,就是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项目。我们前段时间刚跟法开署沟通,他们现在在国内的目标只是基本上针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这两大类项目。此外,从跨国的一些金融机构来讲,ESG又成为一个非常主要的考量依据,我们也是呼吁国内企业也好,相应的金融机构也好,都要更加重视ESG。
刘锋:从吸引国际投资这个角度讲,应该说最近几年,绿色投资是整个资本市场里发展最快,也是跟国际接轨程度最高的领域。从资本市场角度讲,绿色债券在国际市场上是非常受追捧的,因为海外投资者比较容易读懂你。应该说这几年越来越多,在欧洲也好,在日本也好,最近银河证券还在新加坡市场发行了一个ETF的绿色基金,类似的是很多的。那么像绿色股票、绿色基金,就是公募基金,这几年的增长速度也非常快,但是它有点复杂。像ESG这种标准跟国际接轨的程度可能还不是那么高,在企业层面你想要吸引人家来投资你,首先有很多的基础工作。相关的ESG内容的信息披露、指标考核,甚至等级评价等等,这些都要跟上。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已经很大了,我相信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