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首席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翻开14亿人的“碳账本”丨首席评论

第一财经2023-01-16 11:56:00

作者:首席评论    责编:施宇楠

举报

第一财经《首席评论》和可持续频道联合推出《低碳的交响》系列特别节目,第五期话题聚焦14亿国民在参与绿色减碳行动中,这本“绿色账”和“经济账”如何计算?“衣食住行用游”等各式各样的减碳贡献如何量化、以数字表达?又如何将这个数字变成个人的碳资产,并不断地提高个人碳资产的价值?在这一个完整的体系中,政府、企业、居民如何合作共赢?第一财经《首席评论》邀请北京绿普惠网络科技公司创始人陶岚、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美国环保协会全球气候总监赵小鹭,共同解读。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消费端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不容忽视。中科院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工业过程、居民生活等消费端碳排放占比已达到53%,居民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刻不容缓。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到二〇三五年,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事实上,从 “蚂蚁森林” 小游戏,到各个软件中开始出现绿色积分,再到各地推出碳普惠平台,各式各样的个人碳账本、碳普惠机制已经悄悄地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第一财经:个人碳账本的推出将如何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梅德文:个人碳账户最最重要的一个价值就在于:形成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从而倒逼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甚至说绿色金融、绿色产业,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倒逼机制。这也是我们在六年前配合、参与蚂蚁金服公司建立在支付宝上面的“蚂蚁森林”这一产品的原因。截至2022年,蚂蚁森林已上线六年,参与用户人数超过6.5亿人,这6.5亿用户绝对都是中国最有购买力的消费主力,他们愿意参与蚂蚁森林,实际上并没有获得经济收益,更多是精神上的激励,说明中国有这样绿色消费的观念,也有这样绿色生活方式的市场。因此,在实业市场,如果说我们在购买消费产品的时候,我们如果都有这样绿色的消费偏好,一定会倒逼厂家绿色生产、绿色流通。

赵小鹭:从个人减碳端来看,虽然单个人减碳的总量不是非常大,占全国总排放量的盘子非常小,但是它涉及到的人很多。个人碳账户的推出,使得用户开始关注到自己在“衣食住行”方面有哪些行为可以产生减排量,更重要的是,对于将来会变成成年人的这些青少年来说,这种意识的提升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他可能从现在简单的,从原来频繁乘坐私家车改成多乘坐公交车开始,慢慢地进入到绿色低碳领域,进而了解并愿意参与到绿色低碳领域。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参与,积少成多,就会形成社会性的改善。

陶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打好这场硬仗,也是需要从源头和供给来做好形成控制阀门,这个源头和入口不仅在制造端,也在消费端。公众是实现低碳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驱动力,建立个人碳账户是可以帮助个人算清碳账,让个人参与到低碳行动中,为整个社会的碳减排作出贡献。同时,又可以可视化每个人的碳减排的贡献,作为个人激励的基础,这也是对社会公众来进行低碳倡导和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近两年来,各类主体发布的碳账户以及碳普惠平台多达几十种,呈现了百花齐放。同时也为系统化、体系化推动碳普惠平台的建设、推动个人碳账本的建设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探索,这也充分地表明了各方已经形成共识,碳账户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长期潜力,以及其作为基础性的平台所产生的统领性和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各方也在建立碳账户这个赛道上开启了竞争和合作。

中国拥有14亿人口,每个人的点滴减碳排放量汇集在一起,就是非常庞大的数量。如何来调动每个人参与到碳减排行动,如何去量化大量衣、食、住、行、消费等行为,又该如何运行个人碳账户机制?这一系列问题不能仅通过宣传倡导或公民意识的觉醒,必须通过国家的顶层设计来加以助推。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1个省市将研究探索个人碳账户、碳普惠机制纳入地方发展文件要点。

陶岚:个人消费端的碳减排不同于生产领域的碳减排,政府和企业推出各自的碳账户普遍也存在着标准不统一、减排量重复计算、减排机制的不健全、个人碳减排无法流通,包括没有形成连接、形成合力等问题。可以想到,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建立碳账户,它都需要个人减排行为的量化,同时提供相关的激励机制,这都需要与公众息息相关的减排场景企业实现一一对接,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第一财经:如何给居民的消费行为定“量”?

陶岚:在标准层面,我们发布了《公民绿色低碳行为碳减排温室气体量化导则》团体标准,界定了在“衣、食、住、行、用、办公、数字金融”等七大类别、四十多种绿色低碳行为,为衡量消费端碳减排量提供了一把标尺。 对于市民来说,比如说每骑行一次共享单车,就可以记录250克减排量;在外卖平台上减少购买一次性餐具,就会记录47.5克减排量等,都会被计入个人的碳账本。

第一财经:个人碳账本是如何运行的?

在平台方面,我们推出了绿普惠碳减排数字账本,这个“账本”是以中华环保联合会团体标准为依托,是第三方绿色生活减碳计量平台。碳账本的运行模式是一个漏斗形状,最上层为14亿中国人,每天都在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践行绿色低碳行为,比如垃圾分类、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驾驶新能源汽车、乘坐公交地铁、购买绿色家电等等,这些行为又会被第二层的数字化企业所记录下来,同时经过用户授权反馈到第三层的碳账本上,这样碳账本就形成政府、企业、个人“三本账”。

碳账本以数字化的方式广泛连接各方成员,实现了公众在衣、食、住、行、用、游等跨平台、跨场景减排量的融合和汇总,实现了减排场景的全覆盖。让公众能够简单易行的操作,实现了强感知、弱打扰,不需要公众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能直接参与到碳减排的过程中。

第一财经:数字碳账本如何维护用户隐私?

陶岚:数字化系统是碳普惠落地的抓手,也是高效运转的重要载体,它能够科学精准地量化、推进消费端的碳减排。个人的碳账户离不开个人碳资产和减排量的收集,同时现在的整个技术方案已经实现了个人碳减排“可记录而不可见”,这是一种新型的技术的应用,已经不涉及到用户的隐私了。它的运行原理是这样的,一个人的绿色行为会由数字化的场景企业来提供,经用户授权后,场景企业将个人的减排日志以匿名的方式发送到碳账本上进行量化和记录,而碳账本也形成了个人减排量“匿名的”量化、记录、存储和汇总。

同时,碳账本还能够有效地利用个人碳减排资产,在个人充分的授权下,实现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连接,实现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连接,也有助于不断地提升个人减排量的价值。同时,这样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和高效的运转体系,也得到了头部互联网企业和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可和安全评估,被证明是安全可靠的。

第一财经:多元碳普惠机制的优势在哪里?

陶岚:碳账本作为多元碳普惠机制的一个落地载体,截至2022年末,已经服务了四川省泸州市绿芽积分、北京市绿色生活季、山西省三晋绿色生活等碳普惠平台,以及北京2022冬奥会碳普惠平台、低碳冬奥小程序等等,目前已经带动了1400多万人参与减排行动,践行减排次数共3.8亿余次,实现了减排量大概18万吨。

多元的碳普惠机制实现了政府顶层设计、企业主体参加、公众广泛参与,是一个多元合作的机制,所有的合作方都在这个机制里,获得了很好的减排效果和收益,所以也是未来碳普惠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模式。

在手机上打开北京绿色生活季的小程序,点开减排手册一栏,各种绿色行为的减排量清晰地呈现出来:乘坐地铁出行减排量每次不低于46g;乘坐公交出行减排量每次不低于80g;骑行出行减排量每次不低于52g;减少或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减排量每次不低于23g;光盘行动减排量每次不低于449g……消费者的这些绿色行为都将通过数字化手段,自动地记录到个人碳账本中,并获得相应的绿色积分,可用于兑换一些产品或消费券。

这一机制既可以让个人获得优惠,又可以满足企业实现碳中和、获取碳资产以及维系用户等需求,还汇总了散落在社会层面上的公众的减排量,助力政府进行碳减排管理以及实现碳中和目标,最终形成“多方参与,多方受益,合作共赢,惠民利企”的良性循环。

第一财经:如何进一步提升绿色积分的价值感?

陶岚:现在各类主体推出的碳账户,都有碳减排的量化以及激励,个人参与者需要通过登录碳账户平台去兑换消费的权益、实物的奖励、公益激励等价值,但确实目前激励的价值可能不是那么有吸引力。但是我觉得社会的各方已经形成共识,就是把碳管理这个手段融入到居民日常的生活中,所以碳账户也有望成为继“资产账户”、“信用账户”以外,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一个“碳账户”,成为个人居民的另外一种资产,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逐步地提高个人碳资产的价值。

碳账本搭建了一个体系,将互不隶属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各种有效的资源,有效的生产要素,以数字化的方式把它汇集起来,实现个人碳资产以及个人碳减排量的一个汇集、增值、流转,为整个社会的各参与方合作共赢形成合力,以碳普惠机制推动全民绿色低碳行动来提供一个基础的底层平台。

此外,碳账本使个人的减排量能够实现流通,使个人的碳账本与制造商、金融机构政府实现了连接,那就有望把个人的减排公益变成“卖碳”生意,使个人的碳账本变成碳钱包,用于支付公众各种生活的消费。同时我们还将不断地增加参与方,不断提高碳账本的价值,所以碳账本有望成为居民日常生活里的基础设施和公众参与减污降碳的重要载体。个人要想获得更多的碳资产,就需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要践行绿色的生活就可以获得碳资产,以此就能形成正向的循环。

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国碳市场累计交易额有望达到1000亿元。未来,个人参与者有多大可能,能够通过个人碳账户参与到这个千亿元的市场,挖掘致富机会?

第一财经:个人参与者能否成为“卖碳翁”?

梅德文:一切皆有可能。随着现代技术不断地蓬勃发展,我个人认为,可能需要借助于“ABCD”( AI、区块链、云、大数据)循序渐进地引导个人进入碳市场,特别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有可能催生出一个大规模的、高度具备流动性的、国际化的、个人参与的碳市场。当然这需要时间,就像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名著《基督山伯爵》中写的:“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两个词里面,等待和希望”。对于个人碳账户,可能我们需要等待,但是我认为,大有希望。

在这场人人都能参与,未来也必须参与的绿色低碳行动中,如何平衡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让碳普惠更“普惠”?

第一财经:碳普惠机制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梅德文:碳配额交易市场的逻辑就是能源效率低的企业购买能源效率高的企业的碳配额,对于个人碳普惠市场,这个逻辑同样有效。比如说你住大别墅、开(奥迪)A8、开迈巴赫,我坐奥拓、坐地铁、坐公交...人人生而享有不受污染的权利,人们生而享有环境美好的权利,所以高排放者个人应该补偿给低排放者个人,这也是一种类型的生态补偿。

还有一个概念——个人碳生涯,就是从出生到死,所有的碳排放都记录下来。人人生而享有排放的权利,或者说人人生而享有不受污染的权利,我们是平等的,那碳排放更多的个人,是不是要补偿给碳排放低的个人呢?当然它是否具备经济价值那是另外的话题,那就需要借助于技术,比如“ABCD”,可以把碳排放的数据确权与交易的成本降低,这个问题解决之后,这个市场就大有希望了,所以我们目前还是需要等待。

中国推动“全民参与碳中和”的成果在国际舞台上同样大放光彩。在202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上,中国个人碳账本、碳普惠机制作为中国创新实践的重要减排案例首次亮相,获得了参会代表的广泛认可。

第一财经:亮相COP27的“中国碳普惠”将如何促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陶岚:中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一直都是行动派和实干家,在落实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国际社会对中国在消费端碳减排已经有解决方案和创新案例都纷纷表示了赞许,甚至有一些国家代表还“找上门来”,希望这样一个碳普惠机制能够落地到他们的国家。

其实早在几年前,有日本、新加坡、英国、韩国等国家也做了碳普惠相关的尝试,但还没出来规模化的减排效果。这种机制落地在一个国家,也依赖于很多的因素,比如说这个国家对消费端碳减排的重视程度、数字化水平的程度,以及公众参与碳减排行为的程度等。我相信随着消费端碳减排的占比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对这个领域也会更加重视,未来碳账本也有望走出国门,实现国家间的合作。我们也愿意与国际社会一道,为推动消费端的碳减排来凝聚共识,团结合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本期节目

编导 官悦

主编 芮晓煜

制片人 尹淑荣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