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高端市场冲击的路上,国产化汽车品牌正越来越多,自主品牌不断“冲向”高端化。能看到的是新能源自主品牌售价开始出现分层,部分品牌将车型售价瞄向了“30万+”市场甚至更高价位。但除了售价之外,自主品牌要实现高端化还有哪些要素?高端化品牌对于技术要求有哪些趋势?第一财经记者走进2023上海国际车展,探访现场车企、汽车科技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看看他们对自主品牌的高端化之路有哪些思考。更现场、更财经,一探究竟!
比亚迪高调宣布要推行智驾平权,它要让高端智驾应用于全系车型包括低端车型。这一举措对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月27日晚,小米SU7 Ultra正式发布上市,新车的售价仅为52.99万元,相比81.49万元的预售价足足便宜了28.5万元。第一财经记者实地探访上海小米汽车旗舰店,现场多位已经下定的消费者表示,新车最快3月中旬即可交付,50万级的价格性价比远超预期,也有消费者表示拉高价格预期后降价发布可能是一种营销方式。小米汽车工作人员表示,27日晚通宵连夜拉交付群,门店的看车、试驾已全部排满。
今年以来,汽车市场“价格战”仍在持续,而压力也正在进一步传导到上游供应链。第一财经记者日前走访多家供应商发现,由于车企提出的“一年一降”要求,上游企业利润空间持续压缩,甚至跌至10%,账期最高也被延至180天。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击鼓传花”的现象直接影响了供应链的稳定性,甚至可能导致供应商陷入亏损和质量下降。今年,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在多个场合密集表态,强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而陷入激烈竞争的汽车供应链,应该如何走出“内卷”?更现场、更财经,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