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首席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张晓强:氢能高热下的“冷”思考丨首席评论

第一财经2023-05-25 17:26:49

作者:首席评论    责编:施宇楠

举报

编者按:伴随“碳关税”的推出,电价、碳价、融资以及监管评价体系的不断演进,能源行业和工业体系也在重新计算自己的成本和效益。一个逐渐升温的领域——氢能——已被全球主要经济体上升到战略高度,相应的电力、工业体系及人们生活方式等都将发生改变。这些改变何时发生?在哪发生?谁将首先受到影响?《首席评论》专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

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氢能的普及将助力全球每年减少60亿吨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到2050年,氢能将占全球能源需求的18%(2021年氢能在全球终端能源中占比仅为2.5%),市场规模将超过2.5万亿美元。近年来,美国、欧盟、日本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将氢能发展上升至战略高度。2020年,美国能源部发布《氢能项目计划》,以确保其在新兴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日本从1974年启动氢能研究到“氢能社会”构想,致力于构建国际氢能供应链。2020年7月,欧盟提出新的氢能发展战略《气候中性的欧洲氢能战略》,并宣布建立清洁氢能联盟。今年4月,欧盟理事会宣布将氢纳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意味着从2026年起,出口到欧盟的电力、钢铁、水泥、化肥、铝和氢六个行业的商品必须为二氧化碳排放付费,且价格与欧盟碳价一致。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末,欧盟碳排放配额(EUA)价格为85.00欧元/吨(约合人民币646.77元/吨),中国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成交价为55.00元/吨。

第一财经: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就是我们俗称的“碳关税”,为什么会将氢纳入进来,背后有什么样的原因?这对我国来说,其中是机会更多一些,还是挑战更多一些?

张晓强:欧盟碳关税,应该说国际社会都很关注,它确实体现了欧盟在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碳中和方面是“走在前面”,所以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贸易壁垒的这种负面影响。这次把氢列进来,很明确,如果是绿氢产品,就零关税,如果是灰氢产品,这个关税就高。那么从中国来讲,目前我们二氧化碳排放还是比较高的,这个排放实际上体现在各个行业的能源使用,包括工业制成品。从短时期内来看,如果“碳关税”实行了,我们出口的很多产品,包括冶金、化工等产品,确实现在很多是灰氢生产出来的,我们现在氢的产量大概年3000万吨,基本上都是灰氢,所以短期内可能会对我们向欧盟的出口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从中长期看,等于是促进我们要加快以绿氢为基础的氢能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技术进步,加快产业发展,是个倒逼机制

第一财经:《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是去年3月份发布的,怎么去评估我们在这一年多当中的进展,以及我们看到从今年以来,在氢能的全产业链当中,不管是制、储、运、加、用,各个环节上都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技术突破方面的好消息。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说氢能行业它已经进入到一个爆发式增长的阶段,可以这么去判断吗?

张晓强:我想可能现在还不好说是个爆发式增长,可以说是“开局良好”,用这四个字可能更好一些。因为从数据来看,中国燃料电池车是目前最主要的载体,其他的领域的应用还很少。燃料电池车的生产,在去年有很大的发展,去年燃料电池车的销量约3400辆,是前年销量的110%,翻番还多。如果单纯作为一个小点,你可以说它是个爆发式增长,但是毕竟这个规模还是太小了,才3400辆车。

相应的,在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上,我们这个星期刚去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园调研,也看了几个重要企业,像国电投下面专门有一个国氢科技,他们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有很好的进展。比如燃料电池要有质子膜,原来都是靠进口,他们现在已经国产化了,初步形成了一个小的产业规模,一年能生产20万平方米。再比如,在氢的产业中所需要的很多关键设备,比如空气压缩机、循环泵等,他们都做了这种相应的研发和样品制作和小批量生产,应该说质量达到了国际水平,价格比原来进口是大幅度降低。应该说大家确实越来越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发力,而且取得了好的效果。

刚才你说了从制、储、运、加、用,加氢站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说这几年中国加氢站的建设明显速度加快。到去年底,建成并且投入运营的加氢站,中国245座,这个数量占了全球加氢站的1/3以上,居世界第一位了,为将来的协同发展会发挥非常好的作用。中国新能源汽车、电动车,这两年真是爆炸式成长,从100多万辆翻到300多万辆,去年到700万辆。这个与中国的充电设施、充电桩的快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到今年3月底,咱们的充电桩全国将近600万个,公共充电桩200万,新能源车到去年底保有量才1300万辆,这样充电就大大便利了。

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其中提出了三个重要表述。首先,《规划》首次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中国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其次,要以绿氢为主,发挥氢能清洁低碳特点,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第三,明确了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那么,这一规划落实到氢能全产业链上,又有哪些挑战和机遇呢?

第一财经:中国目前绿氢的制备成本,处于什么位置?

张晓强:严格的讲,以可再生能源的、非化石燃料制成的叫绿氢。各国现在总体上绿氢的制备成本都比较高,因为现在主流的技术就是用电解制氢的方式,不管是用哪种槽,大体上现在要到40度至50度电能够制1公斤氢。那么这就跟电价有很大的关系了,比如说在中国,我们现在大多数地区,一般工业用电7毛一度,如果用40度电制1公斤氢,这1公斤氢就是28块钱了。若用50度电,要35块钱1公斤,这还只是电解槽制氢的成本。加上运输成本,然后再加上加氢站的成本。所以1公斤氢的成本,真正到终端用户就得到40块钱,甚至50块钱1公斤了。和加电比,电动车便宜得多,跟油车比,北京的油车目前一公斤92号油二十几块钱,如果和油车竞争,氢的价格能够降到1公斤二十几块钱,从成本上就和油车有竞争力。

今年3月末,是历史上第一次,中国的清洁能源装机超过50%,其中最主要的,按装机容量就是风电和光伏。很多地方反映随着下一步更大规模的风电厂或者光伏电厂的发展,一个是每千瓦设备的成本会进一步降低,能源转化效率会再提升,相应的电价有可能越降越低。这就对制氢成本的降低会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比如有的地方说可以现在降到8分钱1度了,如果能做到这样一个水平,用50度电,那才多少钱制1公斤氢。

第一财经:在储运环节。我们今年看到,中石油在宁夏银川的宁东天然气管道当中,用原有的天然气的管道,让它长距离运输氢气。您怎么评价这种技术突破能对降本增效,对整个氢能行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张晓强:中国这几年随着天然气事业的发展,尤其管网逐步已经形成了一个全国体系,所以如果能够利用我们既有的天然气运输管网,掺一部分氢,这样可以大大地降低氢能的运输成本,所以是有重大意义的。此外,中石化已经宣布规划中准备建一条400公里从内蒙乌兰察布运到北京燕山的输氢管道,它这是纯输氢,规划的能力是先按照一年输10万吨,远期预留一年输50万吨。这是作为一种规划,能够低成本地把氢从它的生产地运到使用地的一种重要举措。

第一财经:氢燃料车虽然也是新能源车的一个分支,目前还不是很火热,为什么会这样?

张晓强:中国燃料电池的使用在发展方向上应该说有自己的特色,日本是搞了多年,量产最早的是丰田,做的是乘用车。中国从一开始选择的方向就是做商用车,物流车、叉车、公交车,现在往重卡方向去发展。从到目前的实践来看,我觉得中国这个发展方向是好的,像中国燃料电池车去年3400辆,但是重卡已经占到2400辆了,日本选择的方向是乘用车,路越走越窄,日本去年燃料电池车才卖了850辆,比上年减少66%,走不下去了。

如果我们按照发展规划,到2030年没有做量化的表述,只是定性的。但是量化预测当时有一个分析,到203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制氢大概能到400万吨,那就比2025规划产量增长40倍或者20倍。如果都用在车上,乘20,就可以支撑100万辆,乘以40,可以支撑200万辆保有量了。所以真正比较大的产业化发展,我觉得是在2026-2030这个期间。

进入2023年,绿氢相关项目跑出了“加速度”。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各地方政府累计发布了70余项氢能产业相关规划政策。仅2023年第一季度,国内已经有13个绿氢项目签约或进入开工环节,其中涉及的绿氢产能超100万吨/年,项目总投资近500亿元。

第一财经:氢能产业现在已经出现“多点开花”的态势了,您对此有何评价?您曾提醒过,对于“氢能热”要进行“冷思考”,有哪些具体建议?

张晓强:从整个氢能产业的发展来看,要发展得好,几件共性的大事大家都要关注。首先就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因为成本太高就很难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这种情况下,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应该更好形成区域乃至于全国的合力。换句话说,不要每一个行政区都自己搞一个小而全的全产业链的突破。而是在新型举国体制之下,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各有特色,有的地方可能在制氢上多发力,有些经验让人家奉献。有的地方是在储氢上有优势,有的地方是在燃料电池上,或者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不同地区有自己的侧重点,从全国形成一个全产业链的发展,我想这是很重要的。

第二,这种关键技术突破以后,必然要有一个规模化、产业化的更大规模的应用。在应用过程当中,就像当年推广新能源汽车一样,它还是得有一定的政府指导和支持,所谓政府指导和市场主体更好地结合。当年搞新能源车的2009年,我记得当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一起启动,当时叫“十城千辆”,一共1万辆,先试究竟行不行,财政也给了一定的补贴,这个发展是一个从量变积累到质变的突破。这种好的经验,政府的有效引导、必要的支持和发挥企业市场主体的作用,这个关系一定要处理好。

第三,像加氢站将来怎么批、怎么管?再比如说氢,一方面承认它是能源,同时它仍然是有危险化学品的属性,所以危化品是必须放在危化品的园区还是一般化工园区,这个在实践中完善。比如我这次去大兴,专门问示范区这个问题,他说他们是这样做的:示范区里面有研发的,有搞中试和小规模生产的,他说有些就按加防爆墙这些,有些纯研究的,这个就放得松一点。他们也在摸索,国家在相关的体制机制上也要进一步把它完善。

当然还有像标准的制定,中国自己要把标准体系完善起来,包括保证安全,安全还是非常重要的。将来要国际化合作,和国际的标准也应该有一个更好的衔接。

本期节目

编导 官悦

主编 芮晓煜

制片人 尹淑荣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