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首席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求解中国式ESG的标准与路径丨首席评论

第一财经2023-06-09 10:55:16

作者:首席评论    责编:施宇楠

举报

我国上市公司中已有超过1700家单独编制并发布2022年ESG相关报告,占比达34%,发布企业数量较去年大幅增加。然而,ESG评价标准的不统一是个全球难题,不同机构乃至中外ESG评级理念与体系的差异也是让国内企业颇为挣扎的痛点。如何构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准则接轨兼容的ESG体系?更进一步,如何系统化推进企业ESG建设?央企ESG有哪些新进展?如何减少“漂绿”事件的发生?第一财经《首席评论》“低碳的交响”系列特别节目本期聚焦ESG相关议题。

本期嘉宾

高明华: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蒽: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责任云研究院院长

ESG标准如何跟国际接轨?

第一财经:ESG是国际通用语言,其基本逻辑、核心内容、方法途径都是国际通用的,但是目前全球也没有关于ESG的统一标准,这也会带来评级结果的差异性,现在有没有一个特别迫切的需要来建设一个国际通用的全球统一标准,以及目前进展是什么样的?

高明华:关于ESG的国际标准正在制定当中。像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计划在今年6月推出一个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准则,其中就包括ESG相关的内容。这个准则出台之后,国际上基本上有一个大体的标准。但ESG要想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体系是不可能的。因为ESG,尤其其中的E(环境)和S(社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国家差别是很大的,但是G(公司治理)应当是有共同的标准的。所以说其实我们首先应该理清楚ESG的概念。目前来看,对ESG的概念有一些模糊甚至说不太了解。ESG其实应该颠倒过来,把G(公司治理)放在前面。因为不管是社会责任还是环境保护都是通过公司治理来做出决策的。因此,ESG定一个标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从评价的角度来说,ESG宜粗不宜细,因为行业差距非常大。行业差距越大越应该由行业自己制定不同的标准,而不是说全国、全球用一个标准。但G(公司治理)是可以做到的,尤其是G20/OECD公司治理准则,中国作为G20国家也签了字,承诺共同遵守,这是各个国家不分行业不分企业都要共同遵守的。

张蒽:其实在全球,严格意义上来说,现在在制定的一些ESG相关的指引和标准,不是说能细致到指导企业的每一个方面相关的治理跟实践的,它基本上是框架性、原则性、指导性的,所以包括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提出的也是一个一般的准则框架,当运用到一个国家,一个具体地区的时候,必须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根据当地企业目前的状况去进行本地化。第二,也要看到,全球的标准即使会有一些差异,但也达成了一些一致。一些具体的实践议题,比如说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大家是有共识的。中国在关注这些全球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制定自己的标准当然要学习借鉴,因为ESG缘起于西方。同时我们再结合本地化的情况。中国也在积极参与全球的ESG治理标准的建设,包括我国财政部也参与了ISSB,而且国际上也非常重视中国的意见跟立场。

ESG标准如何更符合中国实际?

第一财经:一个现象是,目前国外评级机构对于中国企业评级普遍较低,背后原因有哪些?不同机构乃至中外ESG评级理念与体系的差异是否造成了评级结果的不同?

高明华:我每年做公司治理的评价,这两年也做ESG的评价。由此看,因为我们这个标准是按照国际上的一些共同认知来确定指标体系的。我们的公司相对国际上来说确实差距还是有的。比如说董事会,独立董事只占1/3,而标准普尔500强的独立董事占比已经平均达到85%,董事长可以由独立董事担任,这样他可以平等对待所有股东。三年前中国银保监会做的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特别提出来董事要平等对待所有股东,不能仅仅代表背后推荐他的那个股东。这个理念非常进步,但在很多企业中,甚至绝大部分企业中是没有落实的。

第一财经:构建我们的ESG评级体系,如何让这个标准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

张蒽:国际对我们企业的评级,当然有相关的工作,包括治理、信披实践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但国外的一些评级机构用一套标准体系来评价所有国家的企业,没有做本土化适应性的调整,评价本身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中国,ESG的要求就是与现在的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包括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相融相合的。所以在中国构建ESG体系的时候,不能脱离现在大的发展方向跟发展战略。在评价的维度方面,因为国际上非常关注风险,比如说社会环境的风险、安全的、环境污染的风险等。对中国的企业来说,一方面,社会、环境的风险是它必须要关注的,但是还应该看到中国企业在当前做出的一些社会和环境方面的价值,比如说在乡村振兴方面,在响应“双碳”目标方面,在奉献“一带一路”方面等,企业在这些方面做出的贡献其实应该在进行ESG评价的时候被看到。但是国外评价我们的时候不会把这些议题纳入进去。所以当我们谈到中国特色ESG评价标准体系的时候,这些方面都需要考量。包括在治理维度也是,国有企业是要加强党的领导的,党委会在公司一些重大的决策中是要研究问题,会前置的,这跟国际上的公司治理也有一些差异。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的地方。

如何让更多企业重视ESG?

第一财经:目前,比如港交所要求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内地对于ESG信息披露还不是强制性的,怎么让更多企业重视ESG?

高明华:注册制之后会带来两个方面的监管,一是公司治理的监管,再一个就是对信息披露的监管,而信息披露的监管就要求了ESG的相关内容。注册制之后,各种类型企业都可以上市了,问题就在于怎么能够向投资者解释清楚。企业需要披露更多的信息,不能够仅仅以监管机构满意为准,而更在于让投资者满意,因为真正买单的是投资者。现在看来,那些拟上市公司在ESG方面信息披露的动机更强,更愿意披露。因为它们还没有上市,正在准备上市中,所以需要投资者了解他们。而那些上市比较早的反而动机比较弱。但是随着监管的加强,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ESG的披露,现在已经有170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根据我们做的调查,恐怕不太长的时间能够达到2/3,这个势头还是比较好的。

张蒽:ESG其实是一个体系、一个生态,最顶端是投资驱动的,就是因为投资机构纳入了这方面的要求,才形成了ESG的概念跟理念。此外,它还有监管这一端出台的相关政策,还有评级、中介、研究机构、咨询机构等。所以企业处于一个生态中。近几年,每年都有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说上市公司跟投资者之间沟通的内容中已经纳入了ESG。当投资机构越来越多分析企业ESG表现的时候,它必然会推动企业去主动做ESG信披。当ESG评级机构采集了信息,给予企业评级,在资本市场上有相当影响力的时候,企业为了获得好的评级也必须要提高信披的质量。

高明华:其实国际的环境,包括全球化本身对中国ESG的披露有一个压力。现在我们的上市公司当中差不多有2/3都是出海企业,有国际业务,它们的产品卖到海外的时候,海外的经销商会特别看重ESG的执行情况。

企业如何系统化推动ESG建设?

第一财经:企业应该怎么做来系统化推动企业ESG建设?

高明华:我调研的这些企业当中有一部分是发布了ESG报告的,企业也介绍说“我们其实是不懂的,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筐,对我有利的都往里装”,但不考虑投资者是不是关心,投资者关心哪些信息,自己也没有去系统地学习过,所以就不知道披露什么,不知道把什么东西写进去。所以要想系统地推动ESG的工作,首先就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而且培训对象一定是公司的最高层,他们要首先接受ESG的理念。

第一财经:这些已经披露的上市公司的ESG报告,您认为质量怎么样?

高明华:总体来看,我看过几份,质量不高,就是没有抓住核心内容。比如说投资者关心什么?董事会怎么从里面获得更多的来自于投资者方面的信息?这些都是展示不够的。通过和投资者互动可以了解投资者需要什么,如果没有互动,那撰写ESG报告的时候是没有针对性的,现在交易所有一个投资者互动平台。而且从企业角度来说,关于ESG方面的数字化,尤其是公司治理方面的数字化几乎是个空白。这些都是有利于企业和投资者进行互动的,在撰写ESG报告的时候才更有针对性。

第一财经:还有哪些方法能够建议企业来推进ESG的建设?

张蒽:把ESG的体系在公司内部建立起来,首先要明白ESG是一个包含了企业经营方方面面的议题,首先最关键的是董事会的重视,没有高层领导的挂帅,这件事情就不可能推动。所以企业要做的第一个就是在顶层架构上,在董事会层面,可能有一些企业会有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或者ESG委员会等,就是把这样的ESG的决策机制、审核机制、跟踪分析重大议题的讨论决策等要纳入整个董事会的治理架构中,这是最核心的。有了顶层架构以后,再往下走就是涉及到的这些议题怎么落地。它必须要跟企业经营结合,而不可能是脱离的,所以企业内部还需要一个组织的架构,就是谁来牵头推动这项工作。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上市公司现在通常会有一个董办,再加一个可能企业比较核心的职能部门一起来推动这项工作。再有的就是能力的提升,这些职能部门、下属单位,他们要去落地,他们懂不懂?他们掌不掌握相关的工具和方法?他们了不了解这个议题?同行已经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了?国际上怎么看,国内怎么看?等等。当然还有就是对外的沟通,可能企业都希望通过这个去提升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吸引投资。

如何权衡ESG建设的成本和收益?

第一财经:很多企业会认为ESG建设投入的成本很大,怎么来权衡眼前利益和远期回报?

高明华:ESG意味着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始的时候可能投入是比较高的,但一旦把这个系统建立起来了,慢慢的每年成本是递减的,将来可能更多的是收益。ESG也是个制度建设,不是说一次性的,甚至可以是一劳永逸的。

张蒽:ESG的体系建设或者制度建设、能力建设的这块成本,对企业来说,并不是需要投入非常多,只是在它现有的公司治理的架构上可能进一步完善,赋予相关的职能,但是这些工作是企业必须要做的。第一个是合法性,要满足监管的要求。第二个是资本市场的认可,降低了融资成本。第三个,通过做ESG的工作,企业可能发现了短板,找到了新的社会、环境的风险点,通过改进,就不容易出现一个大的风险,不会爆雷,不会有大的危机了,这对企业肯定也是非常大的收益。

央企ESG有哪些新进展?

第一财经:近年来,国资央企的ESG意识已经明显增强,国资委2022年发布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指出,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央企能发挥什么样的带头作用?

高明华:央企其实在社会责任报告方面一直是走在前面的,一方面继续保持领头羊地位,另一方面还要找差距,不断进步,所以央企需要改进的方面仍然还是很多的。董事会的独立性、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经营者的独立性等,都应当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张蒽:中央企业一直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走得比较领先的。国务院国资委从2008年开始就发布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到2021年的时候,因为ESG逐步成为了整个资本市场上的主流,所以国务院国资委就进入了统筹推动央企集团公司的社会责任以及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ESG工作,这样两条线并行。我们也一直在支撑国务院国资委相关的社会责任推进的工作,连续3年也在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ESG评价。所以从我们评价的维度,国资委的导向来说,央企下一步可能在治理方面工作,国资委要求要进一步完善ESG的治理,在风险的防范方面,肯定要做得更扎实。

如何减少“漂绿”行为?

第一财经:和ESG相关的“漂绿”行为也是市场关注的一个重点,“漂绿”可贯穿ESG的三大范畴ESG信息披露、ESG评价、ESG投资,应该如何避免、减少这种“漂绿”事件的发生?

高明华:首先从制度建设上,尤其是从法律建设上,强化对违规处罚的力度,因为所谓“漂绿”就是造假,尤其是虚假陈述。《证券法》2019年修改的,加大了惩罚的力度,但是相对国外仍然有差距。其次,技术方面,比如和投资者的互动,也可以公司自己建立一个公司治理或者ESG的信息平台,多听听投资者的声音,信息化之后会降低监督成本。

张蒽:现在也经常会看见欧美国家会出现很知名的上市公司也会去“漂绿”,所以从外部来说确实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此外,各方都可以做相关“漂绿”行为的监督者,比如研究机构、评级机构,包括媒体监督的力量。

本期节目

主编 芮晓煜

制片人 尹淑荣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