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持续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预计到2027年,工业、农业等七大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据测算这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大市场。截至目前,31个省(区、市)都印发了本地区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其中,就工业领域而言,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这一方案出台后,全国多地已出台了具体的实施细则,通过财税金融等措施,支持企业加快生产设备更新。7月,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工业企业设备更新存在哪些短板和现实需求?如何通过设备更新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第一财经《首席评论》邀请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工业投资研究室主任樊蒙、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邓洲做客演播室,共同关注这一话题。
工业企业设备更新面临哪些现实挑战?
第一财经: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达4.4万亿元,占全社会设备投资的70%以上。从你们调研情况来看,在工业企业设备更新领域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樊蒙: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这项工作,我们一直有跟进。调研当中发现,工业企业现在主要面临三点风险和挑战。一是新旧设备兼容难的问题。很多企业购置了新设备,但在调试时发现新设备与旧的生产系统或者管理系统不兼容,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只可以对单一的设备进行智能化操作,无法对全生产线进行整体的优化升级。企业也担心购买了新设备后系统间无法兼容或者维修调配的时间长。二是技术人员缺口大的问题。现在设备更新需要既懂制造又懂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对生产线进行整体判断,推动整体生产线的改造提升。但调研中发现,比如中西部地区一些企业表示自己面临人才缺口的问题。设备更新缺少一些具体、明确路径的问题成为制约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一个关键堵点。三是投资回报预期弱的问题。1-4月,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只有5%左右,这就导致很多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在保运营和保生产,像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这种可选投资就延后或取消了。
设备更新有助于弥补制造业哪些短板?
第一财经:工信部日前联合六部门印发了《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这一举措有利于弥补制造业当前的哪些短板?
邓洲: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而且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在可以预期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难以被其他国家撼动的。但也要清楚看到,规模大、体系全并不能掩盖中国制造业目前存在的诸多短板和约束。而且随着中国发展阶段的变化、发展市场的变化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这些制约因素越来越显现出来。我们知道,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技术水平与生产设备高度相关。大量的设备更新其实可以提高制造业当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或者产业环节的比重,从而有效地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同时,我们也看到制造业当前有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的趋势。但制造业当中大量的设备其实不具备数字化功能,也没有体现绿色化发展的理念。通过设备的大量更新换代可以有效地在设备环节上实现制造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此外,生产设备,特别是高端的生产设备,就是经常提到的工业母机、高端的工业机床以及这些高端设备使用的工业软件,其实是中国产业体系当中非常大的两个短板。这些高端的设备和工业软件大量需要进口。在这一轮设备更新过程中,可以创造巨大的市场,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比较好的机遇,有可能很好弥补中国制造业当中工业母机和工业软件这两个比较大的短板。
第一财经:《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非常明确的目标,比如工业大省大市和重点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如果从全球竞争的视角看,还有哪些薄弱环节需要面对?
樊蒙: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了全球的30%左右,超过了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的总和。整体上看,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关键节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首先是一些重点产业链,尤其是一些具有国际竞争的重点产业链其实还面临着产业链不完整,上下游配套不完善的一些问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我们分析了财富世界500强,我国制造业企业2023年一共有63家企业上榜,美国大概有48家企业上榜。虽然我们的企业数量比较多,但制造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2.7%。相比之下,美国超过了10%。我国企业的竞争实力还有待提升。
第一财经:如果要推动工业领域的设备更新,在技术改造以及全球竞争力方面有哪些意义?
樊蒙: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其实不是一个短期的刺激经济手段,而更像是一个固本培元的中长期举措。从国民经济而言,既稳增长又促转型。各类设备的更新换代对投资和消费都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对企业而言,既促进步又保安全。有助于企业更新一批先进的设备,推动企业进行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的转型升级。其次,我国很多在用的工业企业设备,使用年限比较久,属于老旧设备。老旧设备容易发生安全生产的问题。通过设备更新,可以推动企业把这些老旧设备一体化给淘汰掉,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设备更新,如何平衡短期成本和长期收益?
第一财经:现实推动过程当中,很多企业确实知道数字化和绿色化是制造业企业转型的方向,但更新设备可能在客观上造成成本的增高,这是否会阻碍企业转型进程?
邓洲:设备更新需要企业大量投入,这会不会对企业造成一种负担,增加了额外的成本呢?这个问题应该把它放到当前的技术背景和时代背景去看待。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制造业招工难的问题突出。而且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就业偏好的变化,制造业招工难的问题会长期存在。那么,依靠机器来替代人就必然成为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方向。而且在数字化的背景下,产业链越来越表现为信息链的特点。消费市场、技术研发等信息必须最快、最方便地传达到制造业的每个工序上。这就需要替代人的这些机器设备具备数字化功能。从这个角度看,当前制造业企业进行设备更新,让设备具备数字化功能在长期看有很重大意义。同时绿色化也是一个趋势。制造业是碳排放重要部门。那些率先通过设备更新实现绿色转型的制造企业可以在低碳发展的转型当中获得先机。所以从短期看,可能确实会增加制造企业的成本。但从长期看,设备更新、绿色化、数字化本身就是统一的,可以和企业的长期效益统一在一起。
工业企业如何把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
在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强化政策保障”中明确,要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税收支持政策,优化金融支持,加强要素保障,强化创新支撑等。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财政部积极研究提出一揽子财税政策措施清单,用好补助资金、政府债券、税收、政府采购、财政贴息等多种工具,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第一财经:从制造业企业的角度,如果企业想抓住这一次设备更新的政策机遇,需要注意些什么?有一些什么建议?
樊蒙:工信部发布的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的实施方案做出了一揽子的政策举措。第一个建议是建议企业加快项目谋划。因为实施方案提出将重点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支持政策,而且提出了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项再贷款这个金融政策。从前些年类似政策落实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其实企业的获得感是比较强的。我们分析了各地的一些实施方案的特色政策,发现大概有二十多个地区提出了要设立专项资金去支持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其次,中央已经公布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项再贷款的总体规模大概是5000亿,现在是在加紧项目申报的阶段。建议企业可以加快项目摸底和前期条件落实,抓紧谋划一批项目,对接当地工信或者发改委的一些行业主管部门,把各种各样的政策用好。第二点是希望企业可以对照先进标准去加快转型升级。实施方案里也提出了坚持标准化引领的重要原则。工信部也印发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4年版)》。这里对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节能降碳技术和节能降碳装备做了推荐和指引,企业可以对照着相关的目录,加快开展技术改造。实施方案里也提出之后还会陆续有一些标准和清单目录去印发。企业可以对照着清单,参考目录,去开展四大方面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第一财经:目前,从国家到市县各级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企业该如何用好这些政策?
邓洲:企业可以从自身情况出发,研究出合适于自身情况和需求的政策组合。一方面,确实要抓住机遇,比如用好税收减免的政策、以旧换新的政策。企业本来就是要进行设备更新的情况下,通过享受政策是可以降低技术改造成本的。另一方面,设备大量更新其实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这次更新政策对象有工业品,也有大量的消费品和商用品。很多制造企业本身就是生产这些设备和产品的,那么自己的产品是不是符合以旧换新指导目录的要求呢?如果符合,就应该主动和政策进行对接,如果不符合,是不是可以调整或者增加自己新的产品线,向市场投放以旧换新的设备和消费品。
如何实现产业链整体提升?
第一财经:从产业链角度,怎么逐步实现规模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整体带动效果,共同实现数字化、低碳化的目标?
樊蒙:4月,工信部提出了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点线面一体化推进数字化转型。其中“线”其实就是重点产业链的协同改造。一大重点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进行协同转型升级。在“以大带小”方面,一方面要鼓励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去建立智慧供应链和绿色供应链,开放数据系统的接口,鼓励供应链企业去接入。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开发统一的标准化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去开展统一标准的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也鼓励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依托自己的技术优势和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去开发小型化、轻量化、快速化和精准化的数字化改造方案,向中小企业和供应链企业去推广应用。其次是中小企业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像工信部近些年每年都会发布《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集》,需要的企业也可以参考,依托自身的需求去开展转型升级。
促设备更新,再制造业迎来哪些机遇?
第一财经: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是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关键环节。通过更新和换新,资源回收利用领域会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邓洲:大规模的产品和设备的以旧换新肯定会带来大量的废旧品,而且这些废旧品会被集中起来,这肯定为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但除了资源回收利用外,大规模的设备更新还会刺激到另外一个行业的发展,这个行业在国内现在发展应该来说非常初级,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是所谓的再制造业。再制造业跟回收利用是不太一样的,它是把这种废旧的产品拆解开来,拆解到一个很小的零部件单元,然后对每一个旧件进行标准化的再制造、再加工,让这些零部件恢复到新品,甚至比新品还要更好的状态。根据需要,再制造还可以在原来的废旧产品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造设计,使得新的产品具备新的功能。再制造跟简单的资源回收利用非常不同,在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这样的国家,再制造业是非常发达的。像美国基本上就占到大概全球再制造市场的四分之三的规模。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再制造业的发展还是比较慢的,还比较初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难获得可以进行再制造的旧的工业设备。随着这一轮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方案实施,其实我们是可以集中获得大量的可以进入再制造的工业设备的旧品的,无疑对再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刺激。
第一财经: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从政府到市场,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邓洲: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肯定是要以遵循市场规律为前提的,政府的作用应该是创造有利于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市场环境,保障各方面的利益。特别是要让这种补贴、减免政策资源被这种参与以旧换新的主体所享受。需要明确的是,推进以旧换新是为了刺激消费和投资,但不能够单纯理解为消费和投资规模的增长。消费者通过以旧换新应该要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企业通过设备的以旧换新要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这是对各种以旧换新政策必须要考量或者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了这个原则才可以避免在以旧换新的过程当中出现以次充好或者以旧换旧的情况出现,也避免了浪费社会资源的后果。
本期节目
编导 芮晓煜
制片人 尹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