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首席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何从“养老”到“享老”再到“创享老年”?丨首席评论

第一财经2025-02-17 11:15:58

责编:施宇楠

举报

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在老年人口当中,民政部数据显示,目前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而据测算,到2035年,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面对人口老龄化形势,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发展银发经济,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1月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这是我国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也首次明确基本养老服务要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

伴随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养老服务的供需之间还有哪些缺口亟待完善?从政策到落实,如何完善我国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第一财经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党俊武做客演播室,共同关注相关话题。

养老服务调研,有哪些发现?

第一财经:养老服务调研看到的是什么情况?

王振耀:我这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它不仅调研,还得需要试验,还得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和地方政府、和慈善界都来合作,来共同探索解决问题之道。我们发现最近一年多来,政府和社会在养老服务业方面进展特别大。一个过去大家容易忽视的问题,叫“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注意是居家在前,这样就把家庭、以家庭为本位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作为公共政策的基本点来进行部署了。第二,有的地方政府就做出“五级书记”都要参与养老,从省委书记一直到社区、村支部书记都得抓养老。很多地方也探索出了很多细腻的、有创造性的经验。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三个“不对称”。第一个是理念不对称。实际上中国客观上存在着一个我们称之为“积极老龄社会”的现象。3亿老年人中94%以上,用问卷调查、用访谈都在程度不同地养孙辈。这更不用说有几千万人还在就业。老年人在养孙辈,客观上就是一个社会服务大军。90%就2.7亿人,这更不用说,农民还在种庄稼。应该说,大家理念中对未来的老龄社会,视角上存在着一个偏差。第二个在公共政策方面,比如在解决救济对象的时候,经济困难老年人当然该救助,并且是重点救助。但是如果忽略了那几百万的躺在床上的老年人,失能了,他不是经济困难,但他是生活困难。大量的人没有纳入到政策范围之内。第三个,在投入方面,投入到养老院、床位。但是住养老院的人口,我们调研的结果发现一般在230万人左右。所以这样一来,大量的床位是闲置的,就业人口也拓展不出来。养老护理员,我们把统计年鉴打开也就50来万,实际上这里存在着大量需要就业的岗位。但是我们因为这结构性的缺陷开发不出来。这需要聚集大家的智慧来共同探索。

党俊武:我调研的要关注的问题,就是在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的同时,怎么样下一步把银发经济抓起来。

银发经济,如何发展?

第一财经:对于“银发经济”,它的内涵、外延包括了什么?

党俊武:第一个问题,把“银发经济”当做给老年人解决问题,这确实太窄了。但是昆山、上海,办老年餐桌办出花样来了。菜品很丰富,价格非常优惠,关键问题是食材非常安全,结果到那吃饭的年轻人比老年人还多。这就对了,不是说光给老年人解决问题,是年轻人的问题、老年人的问题都一块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开养老院,一些机构已经办得差不多了,再进来有发展空间吗?还有给低龄健康的老年人搞康养小镇,没人流。因为什么?他想的就是怎么样老年人到那里消费。举个例子,比如说老人去那里玩个15天,孙子谁接?第三个问题,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发现今后“银发经济”是个大的方向,反倒非常敏锐。现在办老年大学的,开发老年人用品的,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的一些问题,年轻人中,80后、90后甚至已经有更年轻的人出来做这个工作。这是我调研过程当中发现的两大问题和一个希望。

第一财经:其实中国的社会结构还是以家庭为核心的,一老一小,如果要是抓住这两头的话,我们的服务是围绕着这样的一个家庭来做。

党俊武:我们从老年人和年轻人,包括小孩等家庭成员的关联当中,来解决老年人的问题,解决小孩的问题,解决年轻人的问题,所以这叫“银发经济”。

王振耀:现在你看好多讨论问题的方法都是这样,他认为老龄产业、“银发经济”就像别的市场经济一样,我投入,他赚钱,市场化解决。他根本不知道这是一个社会服务业,它的逻辑在全世界都是和公共福利、和社会福利连着。“银发经济”,大量的是既有公共福利,有个人的养老金,又有其他各种设施的开发。“银发经济”就促成了很多科技的发展。既是“银发经济”,但实际上面向所有人。这时候就发现残疾人的问题了,是不是残障人口也需要?只有公共福利能把这些串起来。“银发经济”,这企业也可以上市,也可以到股票市场上,但是政府福利是要支持他的。所以这样一套结构,我们需要调整理念。

党俊武:“银发经济”,未来的消费潜力确实非常大,但绝对不是再造一批“富翁”。首先第一个,不是挣钱为核心目的,首先考虑人的需求。比如开个养老院,就想办法在那里算账,吃多少,喝多少,利润能挣多少。能办下去吗?重要得看老人家需要什么,怎么样更贴心,满足人的需求?比如说养老院,这个养老院里面,老年人高兴,子女也会放心,人流量就有了。人流量有了,人气就有了,那就住满了。你可以开第二个。

“9073”养老模式,面临哪些现实挑战?

第一财经:第一,理念上面是需要进行转变的。第二,在服务体系方面,在公共政策的给予方面,可能是需要做调整的,在住的这方面提出的应该是“9073”这样的一种养老模式。“90”是在家养老,“7”可能是社区,“3”是养老机构。这个概念在落地方面似乎遇到了一些问题?

王振耀:过去2008年到2010年,我们当时都接受一个观念叫“9073”,全世界都流行的是“9073”。90%的人居家。

第一财经: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借鉴来的。

王振耀:自然接受了。但是试验的结果,现在我们都在开始反思了。其实为什么搬国外的经验?大家一定在看中国的实际。“9073”,现在为什么真正住养老机构的只有230万人左右,甚至连特困老人也不愿意去住?这就说到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是家。对家的情结,华人在全世界极为独特。甚至新加坡,大家对家的观念的认同,到美国去了好几代人了,还是家。就是这个价值观。所以这样一来,我们发现真正住养老院的是多少?3亿老年人,230万人住养老院,不到1%。“9073”从目前看,不是适合中国的模式。大概我们说“9901”可能是。这样公共政策恐怕需要调整。过去我们都说,从“补砖头”恐怕要“补人头”了,现在看这个说法也不尽妥当。“补人头”恐怕是更补服务人员,更补公共福利。

党俊武:家庭文化是中国的根文化,我们的老百姓都在社区,所以未来的主战场不光是银发经济,我们所有的东西都发生在社区。以社区为主战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小孩甚至准备生小孩的人到将要去世的老年人,整个全人群把他的服务列个清单,这里面老年人怎么办?小孩怎么办?把它勾连起来,整个把社区服务的综合性场景打造起来。我们讲新经济、新动向,未来经济的新动向从哪来?就从社区来。我再举个例子,比如说5万人的社区,所有的消费加在一块,每年至少在18亿元(消费规模和潜力)的流量。全国多少个社区,六七十万。北京天通苑,100多万人的社区光居委会就十几个,所以未来的经济潜力在社区这一块。现在居家养老的政策,老年人的政策已经不少了,但是下一步是怎么去整合的问题。整合不是就把现有的为老年人服务的政策整合一下,而是要把社区建设搞起来,把所有的服务搞起来。首先,整个社区的,所谓在城市化过程当中,把基础设施重新弄一弄。这是个巨大的民生工程,对经济恢复也有好处。第二个问题,社区的安全问题。照顾一下老年人特殊性,小孩的特殊性。第三医疗体系的问题。我只是举这几个例子,要出一个社区的综合性服务的顶层设计了。光盯着老人的问题、婴幼儿的照护问题,那么中间还有很多东西连接不起来,政策的效力就下来了。第二个,未来的经济潜力怎么挖掘?就是从社区挖,(现在到2050年中老年人口)10.5亿的流量,我觉得绝对可以支撑中国经济几十年。

推进养老服务,如何解决资金问题?

第一财经:中国的这种养老服务到底应该依托什么抓手来推进?刚才提到了顶层设计应该是下沉到社区,那么财政、人力到底应该怎么来铺?

党俊武:把财政的钱到底放在哪的问题,有一个方向是对的,那就是城乡的、社区的基础设施的服务体系投资问题,这是长远的。第二个就是制度建设,养老服务,核心就是解决半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长期护理保险,这个推开以后,将来不管是谁,参与了这项制度,躺倒了就有一个制度性的费用来源。老龄化过程当中,2042年之后,60后、70后逐步进入80岁以后,失能发生率会有一定变化,那个时候就是要解决制度性费用来源的问题。

养老服务,谁来提供服务?

第一财经:谁来服务,人、人才在哪里?养老服务,学生们愿意进入这个行业吗?

党俊武:你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还有养老、医疗这些制度都健全起来,把事业搞好,产业也做起来,不发愁人来。

第一财经:需要专业人才。

党俊武:专业化的人才就必须纳入到刚才我们所说的整个社区服务建设的顶层设计当中。比如说我们要按照师范生的模式来培养长期护理人员。第二,就业以后的培训,不能让养老院去培训。在这培训费给出了,结果学完不来这了,这要国家免费。再加上他的职业晋升的通道。现在很多问题已经解决得不错了,还需要完善。

第一财经:德国模式是什么样的?

王振耀:德国模式是这样,一半以上的养老院就是慈善机构,就是慈善组织办的。再一个,德国还有一个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法律,实际20来年前通过的。而像我国香港地区的经验是干什么?购买社会服务。香港地区还有个一年给养老、儿童、残疾人提供服务的人员、社会组织,是给多少钱?香港地区是财政给200多亿港元。我们的政策空间,现在可用的工具很多,整个养老服务业的前途很光明。

农村养老服务如何推进?

第一财经:中国有非常多的农村人口,农村的养老服务怎么开展?

党俊武:不能就农村问题解决农村问题。现在的乡村振兴战略当中,怎么样去把“三农问题”先解决好,先把农业经济搞起来。

第一财经:也是顶层设计的一个结合吗?

党俊武:对,也是一个结合。也就是要把乡村振兴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结合起来。不然的话,农业经济搞不起来,没有活力,怎么去支撑?比较当务之急的,当前在农村的、已经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同时过去在国家建设过程当中做出贡献,已经六七十、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确确实实要按照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从养老保障制度层面提高他的养老金。农村确实要花一点钱,把农村躺在床上不能动,而且子女在外打工已经出现问题,也没办法给他提供收入的老年人,政府得兜底。

王振耀:我也在地方开始试验,跟一些地方,就打通两个体系,调整一项政策就够了。两个体系是,一个民政系统自己的体系,把乡镇的这种敬老院和上边县一级的福利院能不能打通,城乡就一体了。它过去不通,是两套体系。第二个,打通乡镇卫生院和整个养老护理的体系,因为乡镇卫生院非常重要。调整一项政策就是居家。居家这个重度失能老年人这项政策赶快建立,而不是简单的是经济困难老年人,我觉得这样农村的框架就能够确立了。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