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首席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周汉民:如何应对内外需市场挑战 助力中企出海丨首席评论

第一财经2025-03-21 11:54:00

责编:施宇楠

伴随中国企业大量走出海外,如何从法律层面为他们保驾护航?促进中国外贸发展,如何应对数字贸易和绿色贸易的新挑战?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提出,应加快制定《海外投资法》,此外,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有助于中国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壮大,以及应加快建立全国碳足迹标准体系。而对于内需市场,他认为,提振消费,应推进城镇化并关注银发和青年群体需求。
举报

 

伴随中国企业大量走出海外,如何从法律层面为他们保驾护航?促进中国外贸发展,如何应对数字贸易和绿色贸易的新挑战?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提出,应加快制定《海外投资法》,此外,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有助于中国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壮大,以及应加快建立全国碳足迹标准体系。而对于内需市场,他认为,提振消费,应推进城镇化并关注银发和青年群体需求。

周汉民:加入DEPA有助于中国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壮大

数字贸易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和经济的新增长点。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9年,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而在“积极参与数字贸易国际规则制定”方面,意见提出,积极推进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进程。2022年,中国加入DEPA工作组成立,正式启动中国加入谈判。

第一财经: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推动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进程,这也是您长期呼吁的一个议题。我国加入DEPA会给经济带来哪些好处?

周汉民:中国的数字经济已经跃升至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42%,去年数字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过整个贸易的增长速度。

数字贸易是分两块,一块叫跨境电商,另外一块是数字服务。中国由于有这样大的大模型的平台,也就是数字服务平台为全球服务,尤其叫云,阿里云、华为云等等。云服务在整个世界,那是占领先地位的。那么,什么是我们的热点问题?热点问题就是数字贸易如同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一样,它一定与数据相关。今天全球数字领域的规则,其实还是美版。美版相关的规则对全球数字贸易的影响占80%有余。但是由三个国家共同倡议并达成的《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乃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国际协定。而协定本身对刚才我提到的特别是数据跨境流动作出明确规定。因此中国尽早加入,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壮大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的规模。第二,加入国际公约,不仅是遵循者。因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规则也必须随之改变,应变而变。数字贸易相关的规则,我们加入了,才对改革有发言权,要提出中国的方案。第三,加入协定,有许多的规则遵循,比如电子发票等等,可以使中国的数字跨境产业服务大幅度降低成本,而成本降低可以在20%到30%之间。那是了不得的事情。第四以开放促改革,完善国内相关法制。

第一财经:要推进加入DEPA的进程,还需要扫清哪些障碍?

周汉民:当下还有一些难关需要攻破。比如说现在全国对金融业和医疗领域相关数据的跨境流动都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我认为“白名单”的试点应当扩大。

今天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海南自贸区,广东自贸区都有实践,就是数据跨境流动,以负面清单管理作为它的主要模式。所以负面清单已有了模式,要紧的是全国自贸区能够通行、能够统一。而自贸区,它不仅是我们的试验。它不是孤芳自赏的盆景,它是郁郁葱葱的苗圃,所以得把自贸区相关经验向全国推广。第三,数据跨境流动是与别人做的交易,那是数字产品和数字服务的交易。那么这种国际合作可以形成比较统一的规范。可以在上海自贸区做个试验,就是成立或者设立数字海关。这个数字海关不仅是海关的运作完全数字化,而且它就是针对数字贸易来进行新的努力和尝试。也就是说,中国在加入国际公约的时候,必须要有充分的试验和实践,那么成熟的地区的试验和实践就是十分有效的。

周汉民:应加快制定《海外投资法》,支持和保护中国企业出海

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但企业“出海”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例如,此前,欧盟依据《外国补贴条例》对中国企业展开多起调查,部分调查以被调查企业退出相关采购项目竞标而结束。对此,中国商务部2025年1月发布了对应的调查结论,认为欧盟委员会调查中存在诸多不合理做法,对中国企业的产品、服务和投资进入欧盟市场造成限制和阻碍,相关做法构成贸易投资壁垒。

第一财经:您最近提出要设立专门的海外投资法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能否介绍一下您具体的建议?

周汉民:中国利用外资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与此同时,中国对外投资方兴未艾,中国现在对外投资是世界第二,而速度我们比世界第一的美国还快。

我们现在企业出海不是一般的制造业产品的出海,而是绿色出海,是智慧出海,都是带着技术去,带着理念去,带着标准去,也带着合作的诚意去。但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充分展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有许多障碍。有些国家和地区设置的相关立法障碍极为明显,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围堵和打压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何以解忧,唯有立法。如同外商投资法一样,它对中国利用外资起到巨大的鼓励和保护作用。我们应当尽快制定一部对外投资法或叫海外投资法,它的用意有三。第一,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有法可依,得到国家的关注、支持和保护。第二,不仅是立法,我们还应该对中国企业出海有非常及时更新而且明确指向的叫合规指南,可以及时进行三方立法的比对。企业走向世界,就眼明心亮。第三,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争端解决不外乎四种形式: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要给企业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引,当有争议的时候应该不慌不忙求助解决的方式。那么求助解决方式我也特别想谈到,其实我们有一条非常行之有效的经验。多年前,我们中国的国际经贸仲裁机构做了一件好事,拟制仲裁条款作为推荐条款,不同的合同在拟制过程中都要有争端解决的条款。从此以后,中国的国际仲裁相当数量都是我们中国的企业作为主体之一所签的国际合同或叫涉外合同,而把相关仲裁放在中国的国际仲裁机构进行。以上海为例,上海已经成为世界前十大国际仲裁地。那么我们来立一部法,一方面是推动走向海外的企业能够得到国家的保护,立法保护。第二,推动国家的相关行政部门及时出台并更新合规风险指南。与此同时,不断地把争端解决的举措落到实处,做得更为成熟。“中国货”今天是高科技,是绿色,是智能集中在一起的,我完全相信,随着中国的企业更有序地走出去,随着我们对走出去的法制更为健全,我们是会改变许多今天感到比较困难的现状。

周汉民:应加快建立全国碳足迹标准体系

碳边境调节机制是指一经济地区对部分高排放产品设定碳价,如进口产品在原产国支付的碳价低于同类产品在该经济地区支付的碳价,进口商需为差价支付一定费用,也被俗称为“碳关税”。欧盟将在过渡期结束后于2026年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英国也宣布将在2027年启动“碳关税”。

第一财经:您曾经多次呼吁,要加快推进碳足迹的精准量化,对于中国碳足迹的监测体系,您认为有哪些工作需要加快推进?

周汉民:中国双碳战略一定要在基础性的工作规程、规制上才能落到实处的。碳足迹是其中之一。碳足迹无非就是在讲一个人、一个产品、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在一个时间段内碳的排放消耗,对排放全过程的追踪和量化。那么碳足迹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它是绿色革命的重要指标,它是拟定一个国家双碳战略的基础所在。欧盟所提出的这规则本来是欧盟内部国与国之间相关产品在过境的时候所需要,但今天这一机制已经成为全球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域性法律规定。从技术指标来说,我们都晓得ISO标准化,它关于碳足迹最重要的一份文件是ISO14067,说明碳足迹是基础性工作。欧盟碳关税,所针对的产品的系列不断扩大,最初是6大产品系列,2023年加了2个,去年再加2个,现在是十大产品系列,比如钢铁企业,比如铝制品产业。其实有好些国家正在制定类似的标准,不仅是欧盟。由此我们制定碳足迹的标准体系刻不容缓。全国已经有相关的规定,但我认为还得在紧急性上有更深刻的认识。第二,如若要做标准就一定是全国统一,不能参差不齐。一个产业和一个行业的努力,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一个向全国推广一个。与此同时,中国建立自己的碳排放数据库,因为如果不是用我们的数据库的数据,我们的产品走向世界或被征税,其实被引用的数据不一定是真实的。我们这个碳足迹,要能够直接针对当下所面临的国际压力。但不是由于压力迫使我们如何,是我们要认识到我们绿色革命是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长远利益。

周汉民:提振消费,应推进城镇化并关注银发和青年群体需求

202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政府工作任务中则明确,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3月16日,《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对外发布,部署了8方面30项重点任务。

第一财经:除了外需市场,对于如何提振内需市场、拉动消费,您今年也特别关注。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也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对此,您的建议有哪些?

周汉民:消费不是可有可无,提振不是必要不必要,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源。消费主要是民众的消费,是民生所需,与此同时又是民意所在。民生领域当中提振消费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因为消费一定是与一个人的收入和一个人的预期相关的,因而今年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今年城镇化还得像以往一样推进,就是由农民变市民。提振消费有两件事是很重要的。第一,在有条件的地区尽可能地缩小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异,扩大市民的比重。举一个例子,党中央、国务院当年所拟定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用的指标就是城镇化率要达到70%,而我们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要是2.2:1这样的水平。

我特别感怀的是,指标到这样细的程度,其实告诉我们,长三角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理所当然。全国去年是67%,我们如果能够达到70%,别小看这三个百分点,这三个百分点背后就是巨大的消费增长。我以为不仅是长三角,有条件的城市,还是要适当地把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异逐步予以弥合,这其实是拉动消费最重要的动力。第二点,拉动消费一定要精准地分别消费的群体。消费的重要力量,一头是我们称为叫银发经济,当下应该就几个问题的消费,企业要做出直接的反应来带动。包括:住宅的家具。银发人群的家具和一般人使用家具应该是不同。第二个具是寝具,床上用品。第三就是洁具,卫生间。卫生间由于银发年龄这样群体的不断壮大,要成为一个新产业。我在过往的七届世博会,全部在世博会的会场里进行调研。有几个企业专推银发的洁具。银发洁具就是它的抽水马桶,它的洗浴或叫浴缸或叫淋浴间,里面都是高科技的含量,也就是说使用这些设备,不仅是考虑能不能防止摔跤,还可以增加一些新的科技含量,比如一个人的基本体征都能够通过这样的洁具测出来。第二就是年轻群体。青年群体性的消费最大特征第一是多样化。第二,现在年轻群体的消费越来越强调实用性。实用性不是便宜。实用性就是与我的生活直接能够对接,解决我的生活所需。那么我们对年轻人消费这两大特征就可以有很多的思考,也可以有很多的推动。对老年群体而言,一部电影到目前总票房已经突破145亿了。从大数据比对就可以看到,占上海常住人口三分之一的60岁以上老人,观看这部电影比例高吗?好多人想看,很可能出于网上订票不熟悉,我们能不能错峰安排老年专场?这个老年专场不仅是要把排片表做得更加有力、有序。更要紧的是,他们来的时候,其实国家的消费券就可以定点、定时、定人让他们享受。我们其实现在鼓励消费,应该多做文化领域、体育领域、医美领域、医保领域,这个医保就是保健、医疗、健康保健这些领域的文章。

本期节目

制片人 尹淑荣

编导 芮晓煜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