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政策摇摆对全球经贸格局的影响一直是市场热议的话题。在“上海论坛2025”上,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帮办、卡内基中国中心主任华自强展开对话,就中美贸易战战术博弈展开讨论。双方均认为,经济代价累积将迫使美国重回谈判桌,而路径仍存不确定性。
第一财经主持人 尹凡:从吴教授开始。你提到不要指望美中能迅速达成协议——这对总想速战速决的特朗普总统可不是好消息。不过他也暗示过想寻找途径结束对华贸易战,毕竟这种僵局难以为继。我的问题是:争端总归要解决,或早或晚,或这样或那样。但究竟谁会先走出第一步?
吴心伯:确实。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当你说这些问题终将解决时——或许有些问题只能管控而非真正解决,我们必须现实些。正如Rick刚才所言,中美之间的许多问题属于结构性矛盾,短期内不可能彻底化解。但只要双方展现出足够的灵活性和创造力,这些问题是能够有效管控的。至于你提到的战术性问题——谁先行动?中方早已提议开启战略沟通渠道。我国外长王毅二月份就已在纽约,对吧?但特朗普政府无人前来会晤。这次我国财长正在华盛顿,我猜同样无人接洽。你看,我们的人已经到了美国,对方却避而不见。此其一。其二,若特朗普想与我国领导人通话,按常规应先有工作层接触,对吧?要商谈通话议题、讨论问题解决方案。但给我的感觉是,特朗普刻意阻止下属与中方接触——他就想大权独揽,表现得像个独断专行的老板,仿佛在说“一切由我做主”。我想这是个挑战。
第一财经主持人 尹凡:Rick,当前贸易战的矛头似乎完全指向中国。问题的核心在于——相信这也是许多人的疑问——特朗普总统究竟是在执行一项针对中国的总体战略,其所有行动都旨在遏制中国?还是说他的根本目标只是重塑美国,而中国不过是这个过程中意外的牺牲品?
Rick Waters:我认为,我们应当以本届政府公开声明的政策导向为依据。这些行政命令展现了一个极其雄心勃勃的计划——旨在重构全球贸易与金融体系,其核心理念是:现行体系对美国存在根本性不公。最后,请允许我以一个发自内心的观点作为结束——特别是对于在座的企业经营者、公司管理者和投资决策者们,战术选择的复杂性及其对供应链的连锁反应、对金融市场的传导效应,根本无法通过建模来预测。我们实际上正通过债券市场的每日波动来获得最真实的答案。
吴心伯:在我看来,特朗普政府当前的主流逻辑是:要解决美国的问题,就必须先压制中国。必须破解“中国难题”,因为他们将美国面临的困境归咎于外部因素——中国被视作主要症结所在,甚至连过去在美国主导下建立的多边贸易体系本身,如今也被他们视为问题的根源。要解决美国的问题,就必须先解决美国以外的问题——这种思路注定徒劳无功。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一财经主持人 尹凡:Rick,您预计这场贸易争端最终会如何收场?整个过程还需要持续多久?
Rick Waters:我认为事态发展将证明:经济现实终将成为约束双方的铁律。我认为当前正处于“谈判前阶段”——双方都在试图划定可防守的立场。只有当局势因债券市场震荡、工厂倒闭(我很遗憾提及这点,深知这将影响普通民众)而进入“痛苦僵持期”时,那些关于谈判层级的教条主张才会开始松动,务实主义才会逐渐占据上风。
第一财经主持人 尹凡:教授,特朗普总统正在施压其他贸易伙伴孤立中国,而中国也在争取周边国家和贸易伙伴加入“抗特朗普联盟”。您认为这种博弈态势将如何演变?
吴心伯:中国是约150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要贸易伙伴——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与全球多数国家的贸易纽带远比美国更为紧密,这点无需过虑。更何况,我们正日益成为包括周边国家在内的众多外国直接投资(FDI)重要来源国。这些国家怎么可能为讨好美国而牺牲与中国的经济利益?这根本不合逻辑。当这场以“对等关税”为名的贸易战打响时,我就预感到:最终被孤立的不会是中国,而将是美国自身——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终将导致美国与全球经济体系脱节,而非振兴其经济。这就是我的判断。
惠誉评级首席经济学家布莱恩·库尔顿近日就特朗普关税对美国经济影响等话题接受了第一财经的专访。
美国发起的全球关税战持续升级,全球目光不断聚焦在战局中最重要的两个实体:中国与美国上。中美贸易战谁先破局?又将如何收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帮办、卡内基中国中心主任华自强展开对话,就中美贸易战战术博弈展开讨论。
特朗普的关税战可以说是震动了全球,关税战对于世界贸易和全球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美国政府发起关税战近一个月,特朗普政府近期频繁释放缓和关税政策信号,让这场波及全球经济的混乱战局似乎到了又一个“暴风雨前的寂静”。那么特朗普当下的口风转变,是迫不得已,还是背后另有打算?关税战又能否助力其达成真正目的?《财经夜行线》邀请到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彭波线上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