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央直管: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今成立

第一财经APP 2017-08-19 11:32:00

作者:章轲    责编:汪时锋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表示,开展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将对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8月19日宣布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家自然资源资产和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正式建立。

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的一项重大具体实践。 2016年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方案》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7年初,中办、国办先后印发《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关于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方案》,明确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区域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由国务院直接行使,试点期间,具体委托国家林业局代行。

成立会上,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表示,开展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将对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国家林业局将作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和国有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工作的具体负责单位。

张建龙介绍,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已成立了国家公园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抽调近20名精干力量,集中办公,专门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在全面摸底调查、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会同吉林、黑龙江两省,研究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同时,加快编制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对国家公园功能区进行合理区划,明确了国家公园的建设管理具体任务。在试点区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培训和政策宣传,加大东北虎豹及各类自然资源保护力度,强化保护措施,加强监测巡护,确保试点期间资源不流失、生态不破坏。

张建龙表示,在中央编办和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今天这两个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试点工作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接下来的任务更加艰巨复杂。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7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强调要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对相关自然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营机制,健全法律保障,强化监督管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挂牌后,各方加快组建体制完整、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管理高效的管理局机构,并尽快设立管理分局和保护管理站,确保将机构延伸到基层。尽快完善规划,在摸清自然资源底数、厘清自然资源资产边界范围和所有权边界的基础上,抓紧完善总体规划,真正实现“多规合一”。同时加强试点区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状况监测与监管,确保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资产不流失。研究制定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办法、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办法,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调查、监测、评估、台账管理等制度。

根据确定的时间表,将确保2017年底前,基本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完成试点范围内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能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职能整合;2018年年中完成试点区80%以上国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由国家林业局统一代行所有权;2020年完成国家公园的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正式设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张建龙表示,试点期间,将坚决清理非法生产经营活动,确保工矿企业有序退出。全力以赴做好林区稳定,绝不允许出现损害职工利益的情况,严防引发不安定因素,确保改革试点平稳有序。

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位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交界的老爷岭南部(珲春-汪清-东宁-绥阳)区域,总面积146.12万公顷。试点的主要任务是有效恢复东北虎豹栖息地生态环境、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原住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建立资金长效保障机制、构建科研监测网络和有序扩大社会参与等。

设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主要目标是形成野生东北虎豹稳定栖息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功能区域、建成野生动物跨区域合作保护典范。试点范围覆盖了我国东北虎豹栖息地总面积的25%、野生种群总数量的75%以上,区域内还分布有梅花鹿、紫貂、原麝、金雕、中华秋沙鸭、丹顶鹤、马鹿等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东北虎豹及其赖以生存的大面积的森林、草地以及沼泽地等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有效调节有蹄类动物的种群结构,而且对于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和固碳,发挥生态服务功能有着重要意义。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