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创新药从研发平台走向医院,漫漫之路有多少道关?最新研发的医疗器械,又是如何从科学家手上交到医生手里的?近年来,打通产医融合的痛点和堵点,成为政府和企业最为关切的焦点。在各类政策的创新赋能和企业自身的努力下,近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多个创新成果加速落地。截至目前,今年已新增获批4个1类国产创新药,6个医疗器械产品通过国家创新特别审批程序,实现多个全球或全国首创。
正在召开的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上,一系列创新平台和创新成果如期发布,这些成果也正在将产医深度融合的蓝图逐步转为可触、可及的实景。对此,产业周的参会嘉宾又有哪些对策和建议?更现场、更财经,一探究竟!
上海临床资源丰富,创新药企集聚。在加紧建设生物医药产业高地进程中,推动临床研究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一项重要抓手。浦东就涌现了CAR-T、CAR-NK等新治疗手法,治疗曾经的顽疾“红斑狼疮”,让患者在临床试验中重获新生,让前沿科技走出实验室,让创新成果照进现实,让每个生命都有尊严地拥抱明天。
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1月14日开幕,来自各个界别的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今年的会议上,生物医药产业受到委员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推动上海生物医药源头创新?加速让创新药物“走出去”“卖出去”?来听听委员们的新观点、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