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此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顶级投资人•去现场丨中国经济“数量故事”走向“质量故事” 瑞银:A股将带来更好回报

第一财经2024-01-15 14:56:01

作者:尹凡 ▪ 孙雪冬 ▪ 赵宸央 ▪ 曹昱浩 ▪ 沈璎 ▪ 刘鹏    责编:沈璎

《顶级投资人·去现场》去的现场是今年1月8号到9号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十四届瑞银大中华研讨会。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机构,在去年完成收购瑞士信贷后,瑞银在 2023 年二季度所管理的投资资产已达 5.5 万亿美元。瑞银大中华研讨会是公认的行业内顶级盛会,已在上海连续举办了24届。今年的会议吸引了超3000 多名专业人士参加,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包括1500 家机构投资者和超过 280 家中国上市公司和私营企业的高管人士。今年研讨会主题是“从中国到世界:求同存异,共谋发展”。节目在现场首先采访了瑞银全球首席经济及策略研究主管Arend Kapteyn。他表示,虽然 2023 年对中国投资者来说可能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但中国经济正走在一条正确的转型道路上,2024年上半年,在政策的帮助下,房地产市场也许就将触底,走出低谷。
举报

《顶级投资人·去现场》去的现场是今年1月8号到9号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十四届瑞银大中华研讨会。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机构,在去年完成收购瑞士信贷后,瑞银在2023年二季度所管理的投资资产已达5.5万亿美元。瑞银大中华研讨会是公认的行业内顶级盛会,已在上海连续举办了24届。今年的会议吸引了超3000 多名专业人士参加,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包括1500 家机构投资者和超过 280 家中国上市公司和私营企业的高管人士。

今年研讨会主题是“从中国到世界:求同存异,共谋发展”。节目在现场首先采访了瑞银全球首席经济及策略研究主管Arend Kapteyn。他表示,虽然2023年对中国投资者来说可能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但中国经济正走在一条正确的转型道路上,2024年上半年,在政策的帮助下,房地产市场也许就将触底,走出低谷。

第一财经:谢谢Arend抽时间接受采访让我们聊聊中国。总体来说,瑞银对2024年中国经济的展望是什么?

Arend Kapteyn:我们预测今年中国的增长率会比去年低一些,是4.4%,比去年稍微下降了。但实际上,这有点误导。因为我们没有像去年第一季度重新开放时那样的反弹效应,所以,仅仅是从基数中机械性地减去这一部分,就意味着你得到一个较低的年度增长数字。但按顺序来看,实际上我们认为中国的增长正在变得更好。

我们的看法是,房地产市场在2023年从增长中拉低了大约1.5到2个百分点,大约150到200个基点,而在2024年,这个拉低可能会减少大约50个基点,也就是100到150个基点。我们仍然会看到房地产销售、房屋开工和房地产投资出现年度下降,但下降速度在减缓。这也是改善的方面。

在房地产市场之外,看到消费、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这些都看起来还不错。所以总体来说,我认为,真正的关键在于房地产行业,这是我们感到担忧的地方。

第一财经:如你所说,房地产市场曾经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引擎,但现在正处于严重的调整过程中。这种调整会走多远?对经济的代价是什么?

Arend Kapteyn:看月度数据,我们认为房地产在今年上半年会触底。我们预计这将是谷底,然后在下半年,我们开始走出低谷。如果只看中国每年的建筑面积,我们认为,比如说,再过两三年,我们建造的面积将比疫情前减少大约三分之一。房地产存在一定程度的饱和,这导致未来几年的房地产增长引擎规模较过去要小。这是一个结构性变化,可能导致更低的增长率。窗体顶端随着房地产活动的减少,一些上游行业,比如大宗商品,也会需求减少。这些行业实际上占据了经济的四分之一。

这就是悲观看法,因为这意味着更低的增长。但我有一个更乐观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我们正朝着更加可持续和健康的方向发展。过去,中国采用了一种非常依赖信贷、大宗商品和资本的高强度增长模式,几乎是为了保持现状而不断加速前进。我认为,如果中国接受略低一些的增长率,并转向消费驱动的模式,那么减少杠杆、信贷和大宗商品的使用可能会带来一种增长模式,这种模式波动性更小,实际上可以实现稳定的4%到5%的增长。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第一财经:今年三月,政府会宣布新一年的增长目标,您觉得会是多少?

Arend Kapteyn: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正式提出预测,所以我不会太具体。但说实话,我觉得今年不会和去年有太大不同。

我觉得房地产市场很难再下滑更多。所以我认为时间上看,我们正在逐渐接近底部。我认为政策刺激的前景看起来好多了。现在政策已经不像去年初那样严厉了。而且我认为很多本来就表现不错的行业将会继续表现良好。有趣的是,很多人很悲观,但当我看消费数据时,并没有那么糟糕,而且如果看中国的实际工资增长,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实际工资增长之一。所以实际上有很多消费能力和支出能力。如果能提升信心,我觉得(消费)就有可能真正承担起大任,推动经济增长达到5%。

第一财经:但是,中国投资者需要的不仅仅是放松限制。他们需要更多的政策来支持经济增长。

Arend Kapteyn:考虑到我们的发展方向,我认为保持大致稳定的信贷增长的策略可能是正确的。我觉得不需要试图向经济注入大量流动性来达到...那是老的策略,对吧?我认为这不一定是你需要的方法,我也不认为当局正在这样做。

财政方面,显然可以使用更多的刺激措施,但问题在于地方政府受制于房地产市场。我认为当局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找到了解决办法,我觉得他们非常明智的把焦点放在问题最集中的地方,也就是房地产开发商身上。作为宏观经济学家,我会把这些加起来,然后说,嗯,也许看起来并不是那么重要。但实际上,我认为这些举措的乘数效应可能比一些传统做法要高。

第一财经:你认为这些政策足以恢复信心吗?

Arend Kapteyn:我们还不知道。我们正在进行校准。当你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他们传递了正确的信号。有很多工作正在进行。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是否足够。我认为现在需要监测接下来的几个月。让我们看看会发生什么,是否能让房地产市场稳定下来。而且总是有更多可以做的空间。我认为在我们的预测中,肯定会更倾向于增加刺激措施,而不是减少刺激措施。相比我们目前的预测,还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做更多。

第一财经:这对投资者意味着什么?

Arend Kapteyn:有一家澳大利亚智库发布了一份报告,他们研究了未来的44个行业,看了这44个行业,世界上哪个国家的研究引用最多。在开发这些领域方面,谁处于领先地位呢?他们对比了中国、欧元区、美国和日本。在这44个领域中,中国在37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在7个领域领先,欧洲和日本都没有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当你用这种方式思考世界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在中国进行投资,不是吗?我认为近年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的是——不确定性。我需要更多可预测性或透明度,需要了解我正在投资的公司所处的规则,制度。所以我觉得如果在未来一两年内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很多资金会开始回流。而且我个人感觉是——全球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非常不足。所以我觉得资金确实需要回流。

第一财经:有没有一种“魔法”举措,能让这些资金回流呢?

Arend Kapteyn:我不知道是否存在一种“魔法”举措。而且信心不仅在这里低,在许多许多国家,信心都非常低,对吧?我的感觉是你持续做同样的事情,尝试专注于解决信心问题源头,我觉得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房地产和增长模式有关。然后我认为情况会好转的。信心最终会回来的。

在现场,节目还采访了瑞银资产管理全球投资总监 Barry Gill。他曾经在2023年3月初在北京接受过顶级投资人节目的专访,当时市场还沉浸在走出疫情,需求反弹的期待中。Barry这次认为,尽管他当时预测并没有完全兑现,但他对于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和一些正面变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只要进一步增强政策的可预期性,投资人的信心很快就会回来。

Barry Gill:我的基本观点并没有改变。毫无疑问,在中国复苏速度方面,(去年三月)我的预测犯了错误。但我关注重点更多地放在中国内部的结构性前景上。我对这里可能发生的事情依然非常乐观。

第一财经: “结构性前景”是指什么?你可以详细说一些吗?

Barry Gill:我先稍微退一步讲,中国目前的人均国民收入仍然只有13000美元。这甚至只是韩国或许多欧洲国内市场水平的一小部分。我们面前有很长一段增长道路,但自从上次见到你以来,我对中国在许多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创新领先地位,效率领先地位的认识越来越深,这让我对中国的潜力感到非常兴奋,这种潜力指的是中国确实在改变发展模式,改变增长的性质。这可能是我最感兴趣的两个方面。此外,中国经济还有其他方面,我仍然认为发展不足。比如,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在医疗保健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金融服务行业在资本市场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认为随着这些事情的持续演变和改善,中国消费者将有更多的能力去消费。

第一财经:你对中国很乐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认为。

Barry Gill:当然。我认为疫情对中国带来了相当的压力,而且走出疫情也同样困难。所以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与新冠疫情前不同的世界。经济重新获得增长势头需要时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重新建立可预测性,因为有了可预测性,无论政策框架是什么,有了这种可预测性,就能更好地预判和调整,进而不断积累。

第一财经:可预测性能带来市场情绪的改变吗?

Barry Gill:我坚信会。长期以来,西方投资者一直通过美国的视角看待中国经济和中国市场,即中国最终会成为这些经济体之一。但这是错误的。现在,你看到资金在流出,人们找到了很多不投资的理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会消失。一旦变得可预测,资金可以进行调整并认识到这是一个不一样的经济体。我们在去年11月底、12月初发布了一组名为《认识复杂多样的中国》的系列文章。我们是故意这样做的,因为无论我走到哪里,在2023年的2.5个月里,我去见投资者,无论投资者类型如何,普遍都对中国持有负面观点。

当所有人都持有相同观点时,通常这种观点已经被市场所充分反映在价格中。我们发布这组文章的原因是我们说要挑战这些普遍存在的观点。但因为由于这种观点,市场价格的起点非常有吸引力,这一点我也很喜欢。

第一财经:中国已经非常明确地表示正在迈向高质量增长的道路。这对投资者意味着什么?

Barry Gill:我个人认为这只会产生积极影响。事实上,我一直在使用这个说法,就是我们过去15或20年——那是GDP的“数量故事”,现在我们正在转向GDP的“质量故事”。人们对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现了7-8%甚至更高的GDP增长感到兴奋,但股票市场根本没有参与其中。如果你30年前投入100美元到中国股市,今天基本上还是价值100美元,完全没有相关性。在一个增长放缓但质量更高的环境,则完全有可能:那是一个重点关注回报率,而不是经济增长的市场。在过去20年里,政府建立基础设施,使你能够在上面进行高质量的投资。这个基础设施现在已经建立起来了。如果中国真的是我所相信的创新领导者,而政府让公司创造有吸引力的回报,你可能会看到这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在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时期,股票市场表现得更好。

相关视频
11'23''

顶级投资人丨东方汇理CIO:客户对中国资产的兴趣近两个月明显上升

《顶级投资人》本期嘉宾是东方汇理资产管理集团,也就是Amundi首席投资官 Vincent Mortier。东方汇理资管是欧洲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也是目前全球排名全球前十的资管公司中唯一一家来自欧洲的公司。最新资产管理规模超过2万亿欧元。Vincent 从业超过25年,目前担任东方汇理资管的首席投资官。Vincent是顶级投资人节目的老客人,一直对中国经济转型和中国资产的价值情有独钟。他在采访中表示,过去一年,他把中国故事推广给客户的时候的确并不顺利,但最近两个月,他的感受是,西方客户对中国资产的兴趣和需求在明显增加。

04-23 15:59
08'10''

顶级投资人丨宏利投资管理总裁兼CEO:中国公募基金市场还有巨大增长空间

《顶级投资人》本期嘉宾是宏利投资管理总裁兼首席执行官Paul Lorentz。他有一个中文名字叫罗睿博。宏利金融来自加拿大,是一家历史超过130年的国际金融服务集团,业务覆盖全球二十多个国家与市场。宏利金融旗下的全球资产管理业务都归于宏利投资管理的企业品牌之下。截止2023年末,宏利金融旗下直接管理和受托管理的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其在中国成立的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合资转外资全资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Paul从业超过三十年,2017年开始担任宏利投资管理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这次,Paul将公司全球管理团队都带到了中国,目的是亲自感受一下中国经济复苏的温度。Paul本人也走进第一财经演播室,接受了《顶级投资人》节目的独家专访。

04-22 15:43
11'42''

顶级投资人丨安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顶级投资人》本期嘉宾是安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Gilles Moec,他同时也是安盛集团旗下的安盛投资管理的研究主管。安盛集团来自法国,是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之一,历史超过200年。安盛集团在1994年创立了安盛投资管理。截止2023年底,安盛投资管理旗下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8440亿欧元。是欧洲以及全球领先的资管机构之一。2024年中国明确了经济转型的路径,也就是通过往价值链上游走来提升制造业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Gilles在采访中表示,这一战略选择绝对是必要的。

04-19 19:24
11'59''

顶级投资人丨高盛董事长兼CEO:密切关注中国经济转型的政策举措

《顶级投资人》本期嘉宾是高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David Solomon。他有一个中文名字: 苏德巍。高盛来自美国,历史超过150年,是世界领先的投资银行、证券和投资管理公司。高盛1984年在香港设立亚太总部,又于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此后,高盛在中国政府、国内大型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大型交易中担任重要角色。David Solomon从业近40年,2018年10月开始担任高盛首席执行官。在David今年第一次中国行中,《顶级投资人》获得了30分钟独家专访。我们的采访从他的中国之行开始。

04-09 09:34
10'47''

顶级投资人·去现场丨Ken Griffin:中美关系深度相融 密不可分

03-28 14:37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