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消费回暖,仍需后续政策接力。
3月,新增社融达到5.3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235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体现出政府相对稳健和务实的态度。
2月新增社融达到3.16万亿元,超季节性大增。
2月制造业PMI全面好转,较1月上升2.5个百分点至52.6%。
1月制造业与商务活动指数PMI均反弹至扩张区间。
2023年应警惕全球经济下滑对我国经济以及汇率波动所带来的溢出效应。
在稳住经济大盘政策基调不变的背景下,年内经济复苏的趋势并未改变。
10月,新增社融超季节性回落,超过此前市场预期。
三季度中国经济表现为“内部改善、外部承压”。
如何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依然是一个挑战。
随着后续我国经济基本面的改善,人民币汇率有望企稳回升。
我们认为此次5年期LPR利率超额下降的目的在于改善信贷结构。
7月宏观经济数据陆续出炉,其中有积极的信号也有消极的信号,从整体来看,7月宏观经济表现较6月有所走弱。
9月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金融条件月度指数为-1.04。9月新增社会融资2.9万亿元,略低于8月的2.96万亿元。
中国应尽快调整自身位置,打造新的“比较优势”;防止被孤立,推动形成新的全球价值链网络系统;尽快在价值链/产业链中向上端攀升,锻造具有更强竞争力、更有韧性的产业链。
中国经济复苏态势更趋清晰,结合第一财经中国高频经济活动指数和初步模型等工具,我们预计中国2020年经济增长区间在1.5%~3%。
当下“赤字货币化”讨论的起点即是将赤字置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之上,而非经过人大授权的公开透明,以及通过各方监督制衡实现效率,仅停留于找到资金来源的“技术处理”和类似重“术”的思维之上,中国会面临和透明、制衡、效率为核心的现代财政系统渐行渐远的更大风险。
在中美正在演进的围绕贸易和科技的竞争和冲突中,关税在美方的政策工具箱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证角度来看,增加关税壁垒在现代经济的语境中是一个十分低级和极其糟糕的政策安排。
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专业领域:央行、货币政策